2014年,在XX市气象局和XX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14年工作总结如下,并提出2015年工作思路。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基础业务工作
1.地面观测业务质量稳步提升
根据省、市局全面开展“基础业务质量提升年”工作部署及《XX市气象局气象业务竞赛与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文件要求,修订完善《XX县气象局业务常态化学习制度》,积极组织业务学习培训,每月开展常态化测试。9月,在市局组织的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中,我局荣获团体第二名。
2.编制区域自动站维护保障手册
编制《XX县气象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手册》和《区域自动站管理档案》。《区域自动站管理档案》将站点的仪器型号、使用时间、故障信息等详细记录,既方便查看仪器使用情况,又有效缩短了维修时间。
(二)汛期气象服务优质高效
今年汛期,我县共出现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截至目前,共发布重要天气及预警消息(含天府新区预报服务)59期(重要天气消息23期,预警信息36期),发布气象信息快报55期,雨情通报72期,启动暴雨应急预案2次。
1.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零死角”
在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我局精心组织下,联合多部门在各镇(街道)开展汛前气象灾害检查,共处置各类应急隐患14个;联合县应急办对各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复查。
2.“7.8—7.9”大暴雨天气服务及时、成效显著
在“7.8—7.9”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我县所有镇(街道)均达大暴雨,属于西南片区最强降雨,国家气象观测站日累计雨量达225.2mm(降水集中于00-06时,雨强超过1998年)。在本次降雨过程中,我局提前4天发布重大天气消息,累计发布暴雨、地质灾害及雨情通报22次,预警信号4次,以“XX县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名义启动暴雨橙色ii级预警。相关部门根据我局工作建议,紧急转移群众上万余人,全县无群众滞留受阻或因灾伤亡,有效减少经济损失1.79亿元。万琳副县长在我局“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上批示:此次7月8日到9日强降雨,县气象局提前准确预判、预警到位。使我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成功度汛值得肯定,辛苦了!今年汛期,我局荣获市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三)气象服务务实创新
1. 成功举办第一届人工影响天气技能竞赛
今年,我局首次在全市县级气象部门组织开展人影作业技能竞赛,竞赛得到了市局、XX县委政府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高度肯定。
2. 全省率先步入“新媒体”时代
全国率先开通县级气象部门搜狐手机新闻客户端、全省县级气象部门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互动微信平台和微视平台,有效拓展了气象服务领域,极大丰富了气象服务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服务互动性。通过全方位打造和推广以“双流气象”为品牌的新媒体平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双流气象”的品牌影响力和价值性。
3. 创新构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
在彭镇艺隆现代设施草莓博览园建立全省首个设施农业智能化气象监控室,依托“智慧园丁”系统,建设小气候观测站和室外自动气象站,通过全省率先开通现代农业互动微信平台,增强服务互动性。通过对棚内草莓不同生长期和室内外气象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开展针对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截止10月31日,我局为农服务产品总计553期,其中特色农气服务产品157期,直通式农业气象产品304期。
(四)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1.规范气象服务站日常工作
制定《气象服务站值班工作日志》和《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明确了气象信息员工作职责,通过定期考核和召开气象信息员工作会,促进气象信息员做好服务站各项工作。
2.开展气象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按照气象服务站“六有”标准,9月全面完成全县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作。
3.气象信息员辅助观测试点工作全面开展
作为全市气象信息员辅助观测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XX县气象信息员辅助观测实施方案、业务流程、管理办法,分别召开了XX县和天府新区气象信息员培训会。
(五)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
按照“七有”标准,在天府新区骑龙社区完成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通过开展服务需求调查,有针对性的发布适宜居民生活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
(六)加强XX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应用工作
公服平台2期投入试运行以来,我局按照要求不断加强平台实际应用工作,利用平台功能将所有工作任务列入每日任务清单,防止工作任务遗漏,同时为XX县和天府新区、政府防灾部门、旅游景区、供水、供电行业、合作社及各镇(街道)、城市社区建立专用气象服务平台,量身定制“我的服务”。
(七)创新开展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
全省率先制定《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实施细则(试行)方案》,明确了内涝等级、预警预报级别、联合会商、决策发布等相关工作要求,为全市推广开展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科研课题稳步推进
2014年,我局承担省、市、县课题共3项,并完成省、市科技进步奖申报各1项,1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取得省级登记证书。同时,成功申报2015年XX市气象局业务技术研究课题一项,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同申报2015年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
(九)成功通过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认定
在上级气象业务部门与XX县人民政府的坚强指导下,我局与各涉农单位及镇(街道)共同努力,成功创建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市)。
(十)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落实双流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限公司为XX县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代理业主,先后做好了监测预警中心设计、可研、环评、地勘、业务配套内装设计等工作。目前,设计方案正在进行进一步优化。
(十一)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及党风廉政工作
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各环节工作任务,取得了实际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党支部发展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4名,接收党员2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继续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多个项目正常运行。
(十二)行政审批及政务公开工作效能显著
年初,市局下放2项行政审批权限,我局及时调整政务中心窗口办事指南,确保了行政审批工作顺利开展。今年,顺利通过市局局(政)务公开示范单位复查,继续保持和发挥了局(政)务公开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三)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
主动将安全生产与重点工作相结合,按照“三化”要求,主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及依法行政等社会管理职能,切实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组织完成了“安全生产年”相关活动,全年无任何责任性安全事故。
二、2015年工作思路
(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
基本建成功能先进、预报精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二)积极开展设施农业气象监测服务试验站建设
开展探索式、样板式设施农业智能化气象监测服务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设施农业实用指标体系,建成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科研、服务于一体的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三)继续推进城市防灾减灾社区建设
按照城市社区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全县城市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实现气象服务的城乡统筹发展。
(四)加强气象科研
加强重点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业务服务能力。
(五)着力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布局,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我局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年内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2014年,在XX市气象局和XX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14年工作总结如下,并提出2015年工作思路。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基础业务工作
1.地面观测业务质量稳步提升
根据省、市局全面开展“基础业务质量提升年”工作部署及《XX市气象局气象业务竞赛与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文件要求,修订完善《XX县气象局业务常态化学习制度》,积极组织业务学习培训,每月开展常态化测试。9月,在市局组织的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中,我局荣获团体第二名。
2.编制区域自动站维护保障手册
编制《XX县气象局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手册》和《区域自动站管理档案》。《区域自动站管理档案》将站点的仪器型号、使用时间、故障信息等详细记录,既方便查看仪器使用情况,又有效缩短了维修时间。
(二)汛期气象服务优质高效
今年汛期,我县共出现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截至目前,共发布重要天气及预警消息(含天府新区预报服务)59期(重要天气消息23期,预警信息36期),发布气象信息快报55期,雨情通报72期,启动暴雨应急预案2次。
1.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零死角”
在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我局精心组织下,联合多部门在各镇(街道)开展汛前气象灾害检查,共处置各类应急隐患14个;联合县应急办对各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复查。
2.“7.8—7.9”大暴雨天气服务及时、成效显著
在“7.8—7.9”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我县所有镇(街道)均达大暴雨,属于西南片区最强降雨,国家气象观测站日累计雨量达225.2mm(降水集中于00-06时,雨强超过1998年)。在本次降雨过程中,我局提前4天发布重大天气消息,累计发布暴雨、地质灾害及雨情通报22次,预警信号4次,以“XX县人民政府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名义启动暴雨橙色ii级预警。相关部门根据我局工作建议,紧急转移群众上万余人,全县无群众滞留受阻或因灾伤亡,有效减少经济损失1.79亿元。万琳副县长在我局“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上批示:此次7月8日到9日强降雨,县气象局提前准确预判、预警到位。使我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成功度汛值得肯定,辛苦了!今年汛期,我局荣获市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三)气象服务务实创新
1. 成功举办第一届人工影响天气技能竞赛
今年,我局首次在全市县级气象部门组织开展人影作业技能竞赛,竞赛得到了市局、XX县委政府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高度肯定。
2. 全省率先步入“新媒体”时代
全国率先开通县级气象部门搜狐手机新闻客户端、全省县级气象部门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互动微信平台和微视平台,有效拓展了气象服务领域,极大丰富了气象服务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服务互动性。通过全方位打造和推广以“双流气象”为品牌的新媒体平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双流气象”的品牌影响力和价值性。
3. 创新构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
在彭镇艺隆现代设施草莓博览园建立全省首个设施农业智能化气象监控室,依托“智慧园丁”系统,建设小气候观测站和室外自动气象站,通过全省率先开通现代农业互动微信平台,增强服务互动性。通过对棚内草莓不同生长期和室内外气象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开展针对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截止10月31日,我局为农服务产品总计553期,其中特色农气服务产品157期,直通式农业气象产品304期。
(四)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1.规范气象服务站日常工作
制定《气象服务站值班工作日志》和《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明确了气象信息员工作职责,通过定期考核和召开气象信息员工作会,促进气象信息员做好服务站各项工作。
2.开展气象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按照气象服务站“六有”标准,9月全面完成全县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作。
3.气象信息员辅助观测试点工作全面开展
作为全市气象信息员辅助观测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XX县气象信息员辅助观测实施方案、业务流程、管理办法,分别召开了XX县和天府新区气象信息员培训会。
(五)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
按照“七有”标准,在天府新区骑龙社区完成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通过开展服务需求调查,有针对性的发布适宜居民生活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
(六)加强XX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应用工作
公服平台2期投入试运行以来,我局按照要求不断加强平台实际应用工作,利用平台功能将所有工作任务列入每日任务清单,防止工作任务遗漏,同时为XX县和天府新区、政府防灾部门、旅游景区、供水、供电行业、合作社及各镇(街道)、城市社区建立专用气象服务平台,量身定制“我的服务”。
(七)创新开展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
全省率先制定《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实施细则(试行)方案》,明确了内涝等级、预警预报级别、联合会商、决策发布等相关工作要求,为全市推广开展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科研课题稳步推进
2014年,我局承担省、市、县课题共3项,并完成省、市科技进步奖申报各1项,1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取得省级登记证书。同时,成功申报2015年XX市气象局业务技术研究课题一项,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同申报2015年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
(九)成功通过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认定
在上级气象业务部门与XX县人民政府的坚强指导下,我局与各涉农单位及镇(街道)共同努力,成功创建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市)。
(十)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落实双流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限公司为XX县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代理业主,先后做好了监测预警中心设计、可研、环评、地勘、业务配套内装设计等工作。目前,设计方案正在进行进一步优化。
(十一)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及党风廉政工作
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各环节工作任务,取得了实际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党支部发展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4名,接收党员2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继续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多个项目正常运行。
(十二)行政审批及政务公开工作效能显著
年初,市局下放2项行政审批权限,我局及时调整政务中心窗口办事指南,确保了行政审批工作顺利开展。今年,顺利通过市局局(政)务公开示范单位复查,继续保持和发挥了局(政)务公开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三)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
主动将安全生产与重点工作相结合,按照“三化”要求,主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及依法行政等社会管理职能,切实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组织完成了“安全生产年”相关活动,全年无任何责任性安全事故。
二、2015年工作思路
(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
基本建成功能先进、预报精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二)积极开展设施农业气象监测服务试验站建设
开展探索式、样板式设施农业智能化气象监测服务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设施农业实用指标体系,建成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科研、服务于一体的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三)继续推进城市防灾减灾社区建设
按照城市社区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全县城市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实现气象服务的城乡统筹发展。
(四)加强气象科研
加强重点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业务服务能力。
(五)着力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布局,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我局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年内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