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
途径与方法
学 号:
姓 名: 工作单位:
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师德,示范性,奉献性,途径, 方法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既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此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教师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内心需求,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教师道德不仅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所作所为常常是学生的先导。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激烈,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各方面正在产生着难以
估量的影响。这既为教育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对道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使一些人不讲市场规则,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使社会出现诸如不讲信用、违背契约等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甚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滋生泛滥。有的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要克服这些现象仅仅靠法律的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的道德觉悟。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简称高校教师的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先进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乃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高校教师教育大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大学生的心灵。
2.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大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奉献性。高校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下面谈下我自己的想法:
1、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作用于社会。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高校组织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勇于奉献.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去热爱它,全身心地投人,这样才能干好工作,做出成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类的历史上,自从有教师这一职业开始,教师就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与育人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现代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里面就不单单是指知识的传授,教师更重要的职贵是如何育人。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丰富的感情生活,甚至有些叛逆性格的青年学生。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潜移歇化地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借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悟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新问题下,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但一个线索就是:一方面,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信念、理想,通过职业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实践完善和巩固职业道德信念。简言之,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尤其是教研实践为基础,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归宿、唯一标准和根本途径与方法。
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
途径与方法
学 号:
姓 名: 工作单位:
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师德,示范性,奉献性,途径, 方法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既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此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修养。教师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内心需求,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教师道德不仅对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教师。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所作所为常常是学生的先导。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激烈,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各方面正在产生着难以
估量的影响。这既为教育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对道德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诱发人的私欲,使一些人不讲市场规则,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使社会出现诸如不讲信用、违背契约等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甚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滋生泛滥。有的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要克服这些现象仅仅靠法律的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的道德觉悟。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简称高校教师的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先进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乃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高校教师教育大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大学生的心灵。
2.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大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奉献性。高校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下面谈下我自己的想法:
1、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作用于社会。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高校组织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勇于奉献.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去热爱它,全身心地投人,这样才能干好工作,做出成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类的历史上,自从有教师这一职业开始,教师就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与育人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现代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里面就不单单是指知识的传授,教师更重要的职贵是如何育人。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丰富的感情生活,甚至有些叛逆性格的青年学生。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潜移歇化地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借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悟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新问题下,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但一个线索就是:一方面,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信念、理想,通过职业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实践完善和巩固职业道德信念。简言之,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尤其是教研实践为基础,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归宿、唯一标准和根本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