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民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建设文化强国 需要从我做起

-----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钱新民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 的建设,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震撼的奇迹,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同样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奋斗、共享成果。我们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的一员,更加要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说,文化建设是文化部门的事,是宣传部门的是,为什么需要从我做起呢?这是由文化概念的本意所要求的。“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有多义性。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这是广义的文化。在有些场合,文化用来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这都是狭义的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这些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2、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的精神现象。文化现象相对于物质现象而存在,又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

体。4、人的文化素养是培养出来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为了加深理解,这里送大家中央电视的一段广告词:“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由于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文化强国将有利全体人民,有利于全体人民的事,理所当然人人都有责任。为了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责任,我们必需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一、深刻认识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第一,六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党的全会的议事主题,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各领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作出决定,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的会议,也包括社会建设内容。文化方面涉及核心内容即精神文明、道德作风专题的也曾有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做专题系统研究讨论的,这次六中全会是第一次,意义非凡。这在党的历史上,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六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本次全会亮点纷呈,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等等。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第三,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又需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作出回答。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并作出决定,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科学行动指南和坚强政策保障。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最根本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认真领会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线。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在六十多年,特别是近三十多年的表现,明显好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好于新兴市场经济

国家。在消除贫困和实现现代化两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中国要好于印度、巴西、南非,更好于东亚、东欧各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全会《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论述,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适应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

1、建设文化强国是国家强盛的需要。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

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引发苏联剧变最直接的原因,是党的领导人提出并执行了一套错误的思想理论,就是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为代表的“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一套错误的思想理论,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当一个党失去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当人们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失去了心理和道德依据,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失去了信心,这个党、这个事业还怎么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呢?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人为巩固苏联政权、支持和维护苏联共产党了。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说明,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柱,如果党和国家、民族的这个支柱坍塌了,就会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如果共产党员个人的这个支柱坍塌了,就会成为错误思潮的俘虏,甚至脱变成腐败分子。这一点,无论对于当年的苏联,还是对于今天的我国,都同样适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

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风貌。由此,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2、建设文化强国是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古典经济学的“要素”经济理论出发来看,从农业经济对土地的依赖,工业经济对技术、资本的依赖,尤其是到了最近二十年,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从信息、知识发展到创意,经济形态也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到创意经济,产业升级也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发展到创意产业。这是一种世界潮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已从一个矿产驱动的时代、技术驱动的时代、管理驱动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创意驱动的时代。创意,即文化创新,是将科学的求真、人文的求善和艺术的求美三者高度融合,是通过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推出有深厚人文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虽然英年辞世,却给全世界留下了难得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史蒂夫·乔布斯开创了一个靠创意推动的时代。科学发展从本质上理解,就是依靠创意来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把文化创意作为立国之本加以重视,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3、建设文化强国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所以就必需要有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国的文化领域面临的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

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文化强国战略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后的理性选择。以美国为例,“好莱坞”影片票房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的55%。美国年对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好莱坞”输出的影片不仅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日本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军事立国战略(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立国战略(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和文化立国战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5年日本确立

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积极促进日本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产业的世界推广。从美国华盛顿白宫前的樱花到充斥世界各地的动画、音乐,日本成功地塑造的经济崛起后的文化形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98年韩国明确提出“文化立国方针”,要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知识强国,通过政府层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国家及社会的认识、创造性的内容开发、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大力推动高品质的韩国文化产品,韩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迅速席卷世界市场。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文化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服务的全球化,对外开放一方面为中国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文化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4、建设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幸福的需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其次,要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全会《决定》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个论断 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深刻揭示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等,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体”。“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统一。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所谓“价值”,哲学上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或积极作用,也就是一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得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个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四个层次的内容来概括,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因此,我们作为执政党,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最大实际,要把握两条:第一条就是当前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条就是我们有13亿人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内涵这么丰富,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加以总结的。正因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因为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多层次的结构。所以,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就不能搞一刀切,用一种标准、用一个模式来推进。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那么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任何社会,不管它的制度如何,它这个社会要存在,要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有些国家虽然嘴巴上没有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存在着这种情况。当然各个国家对自己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内容。比如有些西方国家,它的价值体系内涵就是指宗教,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那种价值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

一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不同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二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大家知道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多样性,或者我们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这个国家,由于我们全方位对外开放了,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这样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可以起引领、起导向作用。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二个基本特点。

三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我们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看出,它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要求或者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领不等于代替,导向不等于包办。这就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包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鲜明、基本内涵那么丰富,怎样抓住着力点呢?

总结这30多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经验来看,确实抓住着力点是很重要的。着力点我们用通俗话来讲就是抓牛鼻子,就是抓住某一个时间段内的主要矛盾。从近几年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看,抓这么两个着力点是符合我们国情、党情和社情。

一是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整整探索了60多年,我们终于找到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引领中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康庄大道。我们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四位一体的,是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中国13亿人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所以,我们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共同理想进行教育的话,就能够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能够形成最大的凝聚力量。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有各种各样的群体,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有些群体不一定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他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落脚点就是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要抓的第一个着力点。

第二个着力点要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实际上是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十分紧迫。说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现在是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道德高尚的国家,要让世人看到中国人是对资源、生态具有保护、对人具有爱心的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道德心、是否爱好和平,不仅关系着社会和谐,而且也关系着国际形象。所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心,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在成为世界大国之际,需要把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来。

历史上,中华民族崇尚、敬畏天,而不是上帝。因此,中国人从古以来就认为做人、做事要符合天道,尊重天意。道可道无常道,天

道、天意是通过“理”和“德”体现出来的。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一个是道理,一个是道德。“理”和“德”都是根据天行有常,根据这个“常”也就是规律得出来的。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讲道理、讲道德。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道德的一个民族。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旦被亿万人民所接受,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利于树立大国形象。

说十分紧迫,是因为我们面临着精神生活如何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的改善了。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除了要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文明条件之外,更要有比较健康的精神文明的条件。我们有的人钱包是鼓了,但是脑袋是贫乏了。所以,六中全会重申了一句话:“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关于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社会上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说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说,国人道德没滑坡。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以下三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这是一个最大的事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它展示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美德,这就是中国人的道德基本状态,是中国人道德的总体状态。 二是从近年所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活动来看,中国人展示了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三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国人总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

文明古国就是文明古国。这是主流,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的基本面貌。支撑上述观点有很多事例,比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一批批道德模范;上海“好心人节”的举行,把“人人关怀好心人、人人争做好心人”的主题,像种子一样,悄悄播撒在小区居民心里; 常州通过500多所遍布城乡的道德讲堂,把100多万市民凝聚在道德的星空下。

另一种声音是说国人道德严重滑坡。特别是诚信问题和国民心态问题令人忧虑。比如,媒体揭露的五位文物专家为假古董估价并被骗子利用骗贷——“金缕玉衣”天价评估24亿元,银行损失5.4亿元。民间鉴定乱象背后暴露的专业人员职业伦理与道德操守问题着实让人担忧。还有一些地方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事件让群众身陷食品安全和信任危机的怪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怪圈非但没有消失,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生产厂家到销售商家,从食品到家具,甚至出现了假文凭、假学历„„各种乱象丛生,可见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与诚信缺失相伴的还有谣言惑众。比如,日本大地震后的碘盐防核辐射谣言引起全国抢盐潮。对谣言的相信,就是对社会秩序的不相信。这些事件加剧了人民群众对社会道德和诚信建设的担忧,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国民心态问题也有许多忧虑。比如,“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到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反映出的“冷漠”心态;福建南平杀害无辜小学

生的“泄愤”心态;还有“仇富”心态等等。这从反面说明,不良的社会心态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为何当下物质财富增加了,精神文化不够了,社会环境宽松了,是非好坏模糊了,道德底线不硬了? 社会道德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变,变革不仅发生在经济体制上,还发生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制度要变革,原有的社会规范被打破、新规范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道德会失去约束,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失范。”国内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社会失范”是任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阶段,由“社会失范”导致的社会道德降低,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后,是欧洲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冲突多发期,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巨大变革,不仅导致了欧洲国家的国内动荡,甚至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局面并非不堪设想,国外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有效借鉴,党和政府正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多个层面重建社会道德,用道德的力量构筑大国之魂。

第三、要牢牢把握 “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科学命题的现实意义。六中全会提出这一命题,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纠正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重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

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谓的文化自觉,首先,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文化觉醒,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次,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最后,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

所谓的文化自信,一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历史证明,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我国的优秀文化坚信不疑。二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建国以后的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三是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不自信的历史原因有: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

的人民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变,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些争论背后大都隐含着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有的表面上很强势,比如说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带来思想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必将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全球化。全会提出“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形势很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同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还不完全适应。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要全面准确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全会鲜明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

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还同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指导思想和“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抓住了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为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深入阐释这是我们党90年来领导文化工作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充分科学依据;深入阐释这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深入阐释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丰富思想内涵。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人们准确理解和自觉遵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切实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五要全面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

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全会还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了今后十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这一长远战略和阶段性目标,描绘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深入总结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这六个方面,抓住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抓住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抓紧推进的重大任务。

三、充分明确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基层干部应该怎么办

1、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中全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我们要对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要求,尤其要经常反思“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推进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好在人人参与,这是根本途径。只有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长期坚持,必有收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路遇行动不便的老人扶一把;看到路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对需要帮助的人行举手之劳,用点点滴滴的小善积社会之大德,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有人喊出“中国不亡有我!”今天我们也要喊出“振兴中华有我!”

3、立足本职,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去,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多作贡献。

建设文化强国 需要从我做起

-----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钱新民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 的建设,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震撼的奇迹,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同样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奋斗、共享成果。我们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的一员,更加要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说,文化建设是文化部门的事,是宣传部门的是,为什么需要从我做起呢?这是由文化概念的本意所要求的。“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有多义性。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这是广义的文化。在有些场合,文化用来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这都是狭义的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这些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2、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的精神现象。文化现象相对于物质现象而存在,又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

体。4、人的文化素养是培养出来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为了加深理解,这里送大家中央电视的一段广告词:“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由于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文化强国将有利全体人民,有利于全体人民的事,理所当然人人都有责任。为了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责任,我们必需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一、深刻认识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第一,六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党的全会的议事主题,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各领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作出决定,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的会议,也包括社会建设内容。文化方面涉及核心内容即精神文明、道德作风专题的也曾有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做专题系统研究讨论的,这次六中全会是第一次,意义非凡。这在党的历史上,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六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本次全会亮点纷呈,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等等。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第三,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又需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作出回答。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并作出决定,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科学行动指南和坚强政策保障。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最根本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认真领会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线。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在六十多年,特别是近三十多年的表现,明显好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好于新兴市场经济

国家。在消除贫困和实现现代化两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中国要好于印度、巴西、南非,更好于东亚、东欧各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全会《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论述,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适应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

1、建设文化强国是国家强盛的需要。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

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引发苏联剧变最直接的原因,是党的领导人提出并执行了一套错误的思想理论,就是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为代表的“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一套错误的思想理论,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当一个党失去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当人们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失去了心理和道德依据,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失去了信心,这个党、这个事业还怎么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呢?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人为巩固苏联政权、支持和维护苏联共产党了。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说明,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柱,如果党和国家、民族的这个支柱坍塌了,就会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如果共产党员个人的这个支柱坍塌了,就会成为错误思潮的俘虏,甚至脱变成腐败分子。这一点,无论对于当年的苏联,还是对于今天的我国,都同样适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

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风貌。由此,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2、建设文化强国是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古典经济学的“要素”经济理论出发来看,从农业经济对土地的依赖,工业经济对技术、资本的依赖,尤其是到了最近二十年,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从信息、知识发展到创意,经济形态也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到创意经济,产业升级也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发展到创意产业。这是一种世界潮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已从一个矿产驱动的时代、技术驱动的时代、管理驱动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创意驱动的时代。创意,即文化创新,是将科学的求真、人文的求善和艺术的求美三者高度融合,是通过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推出有深厚人文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虽然英年辞世,却给全世界留下了难得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史蒂夫·乔布斯开创了一个靠创意推动的时代。科学发展从本质上理解,就是依靠创意来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把文化创意作为立国之本加以重视,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3、建设文化强国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所以就必需要有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国的文化领域面临的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

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文化强国战略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后的理性选择。以美国为例,“好莱坞”影片票房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的55%。美国年对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好莱坞”输出的影片不仅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日本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军事立国战略(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立国战略(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和文化立国战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5年日本确立

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积极促进日本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产业的世界推广。从美国华盛顿白宫前的樱花到充斥世界各地的动画、音乐,日本成功地塑造的经济崛起后的文化形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98年韩国明确提出“文化立国方针”,要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知识强国,通过政府层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国家及社会的认识、创造性的内容开发、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大力推动高品质的韩国文化产品,韩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迅速席卷世界市场。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文化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服务的全球化,对外开放一方面为中国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文化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4、建设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幸福的需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其次,要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全会《决定》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个论断 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深刻揭示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等,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体”。“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统一。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所谓“价值”,哲学上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或积极作用,也就是一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得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个层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四个层次的内容来概括,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因此,我们作为执政党,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最大实际,要把握两条:第一条就是当前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条就是我们有13亿人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内涵这么丰富,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加以总结的。正因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因为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多层次的结构。所以,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就不能搞一刀切,用一种标准、用一个模式来推进。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那么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任何社会,不管它的制度如何,它这个社会要存在,要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有些国家虽然嘴巴上没有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存在着这种情况。当然各个国家对自己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内容。比如有些西方国家,它的价值体系内涵就是指宗教,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那种价值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

一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不同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二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大家知道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多样性,或者我们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这个国家,由于我们全方位对外开放了,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这样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可以起引领、起导向作用。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二个基本特点。

三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我们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看出,它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要求或者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领不等于代替,导向不等于包办。这就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包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鲜明、基本内涵那么丰富,怎样抓住着力点呢?

总结这30多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经验来看,确实抓住着力点是很重要的。着力点我们用通俗话来讲就是抓牛鼻子,就是抓住某一个时间段内的主要矛盾。从近几年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看,抓这么两个着力点是符合我们国情、党情和社情。

一是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整整探索了60多年,我们终于找到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引领中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康庄大道。我们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四位一体的,是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中国13亿人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所以,我们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共同理想进行教育的话,就能够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能够形成最大的凝聚力量。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有各种各样的群体,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有些群体不一定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他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落脚点就是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要抓的第一个着力点。

第二个着力点要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实际上是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十分紧迫。说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现在是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道德高尚的国家,要让世人看到中国人是对资源、生态具有保护、对人具有爱心的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道德心、是否爱好和平,不仅关系着社会和谐,而且也关系着国际形象。所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心,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在成为世界大国之际,需要把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来。

历史上,中华民族崇尚、敬畏天,而不是上帝。因此,中国人从古以来就认为做人、做事要符合天道,尊重天意。道可道无常道,天

道、天意是通过“理”和“德”体现出来的。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一个是道理,一个是道德。“理”和“德”都是根据天行有常,根据这个“常”也就是规律得出来的。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讲道理、讲道德。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道德的一个民族。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旦被亿万人民所接受,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利于树立大国形象。

说十分紧迫,是因为我们面临着精神生活如何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的改善了。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除了要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文明条件之外,更要有比较健康的精神文明的条件。我们有的人钱包是鼓了,但是脑袋是贫乏了。所以,六中全会重申了一句话:“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关于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社会上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说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说,国人道德没滑坡。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以下三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这是一个最大的事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它展示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美德,这就是中国人的道德基本状态,是中国人道德的总体状态。 二是从近年所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活动来看,中国人展示了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三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国人总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道德、讲道德的民族,

文明古国就是文明古国。这是主流,这是我们中国人道德的基本面貌。支撑上述观点有很多事例,比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一批批道德模范;上海“好心人节”的举行,把“人人关怀好心人、人人争做好心人”的主题,像种子一样,悄悄播撒在小区居民心里; 常州通过500多所遍布城乡的道德讲堂,把100多万市民凝聚在道德的星空下。

另一种声音是说国人道德严重滑坡。特别是诚信问题和国民心态问题令人忧虑。比如,媒体揭露的五位文物专家为假古董估价并被骗子利用骗贷——“金缕玉衣”天价评估24亿元,银行损失5.4亿元。民间鉴定乱象背后暴露的专业人员职业伦理与道德操守问题着实让人担忧。还有一些地方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事件让群众身陷食品安全和信任危机的怪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怪圈非但没有消失,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生产厂家到销售商家,从食品到家具,甚至出现了假文凭、假学历„„各种乱象丛生,可见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与诚信缺失相伴的还有谣言惑众。比如,日本大地震后的碘盐防核辐射谣言引起全国抢盐潮。对谣言的相信,就是对社会秩序的不相信。这些事件加剧了人民群众对社会道德和诚信建设的担忧,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国民心态问题也有许多忧虑。比如,“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到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反映出的“冷漠”心态;福建南平杀害无辜小学

生的“泄愤”心态;还有“仇富”心态等等。这从反面说明,不良的社会心态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为何当下物质财富增加了,精神文化不够了,社会环境宽松了,是非好坏模糊了,道德底线不硬了? 社会道德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变,变革不仅发生在经济体制上,还发生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制度要变革,原有的社会规范被打破、新规范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道德会失去约束,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失范。”国内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社会失范”是任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阶段,由“社会失范”导致的社会道德降低,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后,是欧洲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冲突多发期,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巨大变革,不仅导致了欧洲国家的国内动荡,甚至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局面并非不堪设想,国外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有效借鉴,党和政府正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多个层面重建社会道德,用道德的力量构筑大国之魂。

第三、要牢牢把握 “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科学命题的现实意义。六中全会提出这一命题,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纠正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重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

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谓的文化自觉,首先,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文化觉醒,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次,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最后,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

所谓的文化自信,一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历史证明,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我国的优秀文化坚信不疑。二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建国以后的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三是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不自信的历史原因有: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

的人民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变,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些争论背后大都隐含着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有的表面上很强势,比如说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带来思想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必将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全球化。全会提出“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形势很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同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还不完全适应。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要全面准确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全会鲜明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

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还同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指导思想和“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抓住了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为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深入阐释这是我们党90年来领导文化工作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充分科学依据;深入阐释这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深入阐释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丰富思想内涵。要通过深入宣讲,引导人们准确理解和自觉遵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切实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五要全面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

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全会还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了今后十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这一长远战略和阶段性目标,描绘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深入总结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这六个方面,抓住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抓住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抓紧推进的重大任务。

三、充分明确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基层干部应该怎么办

1、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中全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我们要对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要求,尤其要经常反思“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推进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好在人人参与,这是根本途径。只有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长期坚持,必有收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路遇行动不便的老人扶一把;看到路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对需要帮助的人行举手之劳,用点点滴滴的小善积社会之大德,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有人喊出“中国不亡有我!”今天我们也要喊出“振兴中华有我!”

3、立足本职,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去,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多作贡献。


相关文章

  • 护士入党思想汇报
  • 汇报一:护士入党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大二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算起,已经一年左右了,在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虚心学习,促使自身全面的发展进步.很荣幸在这次的推优活动中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 ...查看


  • 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
  • 中共平川区委宣传部 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情况的总结 2012年1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我们集 ...查看


  • 十八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主持词
  • 秦州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宣讲报告会主持词 (通 稿)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鼓舞人心的大会,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 ...查看


  •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方案
  • 海原四中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方案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 ...查看


  • 十六届四中实施方案
  • 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 关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活动的方案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的要求,按照县委的具体安排,为切实搞好全县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活 ...查看


  • 在市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
  • 在市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 赴南报告会上的主持辞 (2004年10月18日) 同志们: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对于推进我县经济. ...查看


  • 2010年度机关党总支工作总结
  • 2010年,在委党委的领导下,委机关党总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和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活动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查看


  • 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 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按照公司党委转发的<大庆石油管理局〈关于深入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动员干部职工为实现公司"十一五"奋斗目 ...查看


  • 财税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
  • 2015年是全面深化财税国资改革的关键之年,更是我县攻坚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冲刺之年.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对于加强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助推示范点建设和财税国资各项任务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委的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学习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