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的双重含义

  10月28日晚央行加息,成为近来最具震撼力的财经新闻之一,当晚几乎达到了业内人士争相转告的程度。这固然与决策者的保密水平有关,却也反映了一种预期:无论主张与否,许多人认为近期内决策层出于种种考虑,不会做出这一重大决策。

  由是,此次加息显得更富积极意味。观察家言,“道路已经开通”。

  

  中国进入加息周期

  

  公告当晚,正是海内外金融机构分析人员最为繁忙的时刻。光大金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与各分析师们交换意见后表示,市场意见基本一致,尽管时机选择出人意料,加息其实是市场期待已久之事。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则明确表示,加得迟了,而且 “加幅太小”。

  加息是否合理,取决于人们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从今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一般容易得出“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论断。但市场人士多认为,今年4月以来启动的宏观经济调控以行政手段主导,实际上已难以应对中国经济的独特形势。

  一方面,中国企业仍存在进一步扩张的势头。根据光大金融研究所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当前中国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利率水平,其他一些指标也表明,企业总体盈利能力很强,现金流充沛,客观上存在相当强劲的进一步扩张愿望和动力。在总量层面上,目前中国总需求仍然高于经济的潜在供给努力,也显示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热。

  另一方面,行政指令远离市场,失之僵化,无法甄别经济主体的优劣,且调控轻重难以把握,极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实际上,为控制经济过热而采取的行政性措施其实不断在窒息经济的活力,甚至导致出现政府所力图避免的“大起大落”。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逐步放开行政管制,今年四季度的增长率将非常低,有看法认为“可能低于8.5%”,而明年将一直持续这个跌势。但倘立即放开,则“经济过热”又存在显著反弹的可能。因此,“行政手段渐退,市场手段跟进”早就成为市场中许多识者心目中的理想模式。

  在这些人看来,中央政府同意央行加息颇有亡羊补牢的意味,因为如果央行具有独立性,加息的举措本应更早。但目前能够采取行动,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利好。乐观者认为,由于现在企业的盈利状况很好,加息不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会降低企业进一步扩张的愿望和能力,从而起到给经济降温的作用。

  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马骏即持此看法。他评论道,“中国在未来12个月将进一步加息。这对于中国经济软着陆是正面因素。”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更称之为“中国实现软着陆提供最好的机会”。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分析报告同样表达类似观点。

  分析家普遍认为,央行的这次加息应只是本轮加息周期的第一步。“只微调一次是不必要的,否则只能证明央行没想好。”由于以往加息基本上都在100个基点以上,加之当前的投资增速虽然下降,其绝对水平仍处于高位,有专家猜测,加息周期可能需要持续一年半以上,累计加息幅度将在150-300个基点之间,而且每次调息间隔不超过三个月。

  

  利率市场化加速

  

  此间观察家指出,央行此次利率调整还有着另一重目的,通过总量调整和结构改革同时操作,有步骤地推行利率自由化改革。而利率调整在结构改革层面上的意义并不亚于总量调整。它标志着央行长期以来努力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在此前调整准备金率时,央行也曾并行推进其他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有分析认为,这当是央行的一个既定思路。

  利率如何实现市场化(即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一直是中央银行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倘不放开利率管制,不仅会继续维持商业银行的高额利润,更导致银行由于无须自主定价而失去风险识别、控制和定价能力。可以想像,在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之前,相关批评难以消除。

  但央行确有掣肘之处,其主要的担心在于,一旦放开利率,银行间将进行争夺企业和储户的“恶性竞争”,导致存款利率高涨而贷款利率下降,从而利差减小,银行利润减少。这对于资产质量本就不佳的银行体系无异于雪上加霜。

  尽管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可能仍需时日,但从此次利率调整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权力将有很大的增加。至少在一些学者看来,央行此次利率调整所体现出来的模式不失为一条渐进式改革的可行之路。

  具体而言,此次利率调整尽管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升幅相同,但长期存款利率提升幅度远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更明显大于长期贷款利率提升幅度,因此,按期限加权的法定最小利差(即法定的贷款下限与存款上限之间的差额)其实是在缩小。

  中央银行一个可猜测的意图在于:通过缩小“有保障”的利差,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强化和督促他们主动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迫使他们发展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进一步发展非资产负债的业务和其他服务,实现金融多样化和金融创新。

  此外,这还有助于纠正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长期以来过于平坦的问题(表现在长短期利率差别不大),促进利率基准的形成。因为商业银行利率的自由化程度变化必然迫使债券的利率期限进行调整。这反过来又会督促商业银行改善对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管理。

  商业银行能否如中央银行所愿,完成真正的商业化改革呢?专家们指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提供一个制度环境,让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自主竞争,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商业银行在未来进行艰辛的治理结构改革、管理结构改革,不过央行在提供市场环境方面的努力也是必不可缺的。

  在此,一个普遍的担心是,在贷款利率放开之后,会不会出现其利率飚升的情况呢?分析人士指出,根据以往央行披露的数据,银行对企业贷款中,利率不浮动和向下浮动者占大多数。“之所以不用上浮,是因为出价高的那些企业的风险很高,由于银行风险定价能力差,一般都会去竞争好企业,因此对放开贷款利率不必过虑。”一位央行官员如是解释。

  在对央行此次加息的种种溢美之声中,也不乏怀疑之见。有人担心,目前的决策朝向正确,但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中能否一直坚持需要观察;有人则忧虑,利率调整的决策尽管在逻辑上显得完美,但能否取得实际效果,有待于实践检验。

  加息之后,一般的看法是近期不可能调整汇率。一位接近市场决策者的人士则表达另一种忧思。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其央行在利率调整时都充分引导市场预期,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中国此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出乎市场意料,并不值得推许。“突然调息容易给市场以暗示,既然利率可调,汇率为什么不可以?一切都会在市场预期之外。”他说。

  

  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见下表)

  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10月28日晚央行加息,成为近来最具震撼力的财经新闻之一,当晚几乎达到了业内人士争相转告的程度。这固然与决策者的保密水平有关,却也反映了一种预期:无论主张与否,许多人认为近期内决策层出于种种考虑,不会做出这一重大决策。

  由是,此次加息显得更富积极意味。观察家言,“道路已经开通”。

  

  中国进入加息周期

  

  公告当晚,正是海内外金融机构分析人员最为繁忙的时刻。光大金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与各分析师们交换意见后表示,市场意见基本一致,尽管时机选择出人意料,加息其实是市场期待已久之事。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则明确表示,加得迟了,而且 “加幅太小”。

  加息是否合理,取决于人们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从今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一般容易得出“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论断。但市场人士多认为,今年4月以来启动的宏观经济调控以行政手段主导,实际上已难以应对中国经济的独特形势。

  一方面,中国企业仍存在进一步扩张的势头。根据光大金融研究所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当前中国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利率水平,其他一些指标也表明,企业总体盈利能力很强,现金流充沛,客观上存在相当强劲的进一步扩张愿望和动力。在总量层面上,目前中国总需求仍然高于经济的潜在供给努力,也显示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热。

  另一方面,行政指令远离市场,失之僵化,无法甄别经济主体的优劣,且调控轻重难以把握,极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实际上,为控制经济过热而采取的行政性措施其实不断在窒息经济的活力,甚至导致出现政府所力图避免的“大起大落”。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逐步放开行政管制,今年四季度的增长率将非常低,有看法认为“可能低于8.5%”,而明年将一直持续这个跌势。但倘立即放开,则“经济过热”又存在显著反弹的可能。因此,“行政手段渐退,市场手段跟进”早就成为市场中许多识者心目中的理想模式。

  在这些人看来,中央政府同意央行加息颇有亡羊补牢的意味,因为如果央行具有独立性,加息的举措本应更早。但目前能够采取行动,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利好。乐观者认为,由于现在企业的盈利状况很好,加息不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会降低企业进一步扩张的愿望和能力,从而起到给经济降温的作用。

  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马骏即持此看法。他评论道,“中国在未来12个月将进一步加息。这对于中国经济软着陆是正面因素。”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更称之为“中国实现软着陆提供最好的机会”。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分析报告同样表达类似观点。

  分析家普遍认为,央行的这次加息应只是本轮加息周期的第一步。“只微调一次是不必要的,否则只能证明央行没想好。”由于以往加息基本上都在100个基点以上,加之当前的投资增速虽然下降,其绝对水平仍处于高位,有专家猜测,加息周期可能需要持续一年半以上,累计加息幅度将在150-300个基点之间,而且每次调息间隔不超过三个月。

  

  利率市场化加速

  

  此间观察家指出,央行此次利率调整还有着另一重目的,通过总量调整和结构改革同时操作,有步骤地推行利率自由化改革。而利率调整在结构改革层面上的意义并不亚于总量调整。它标志着央行长期以来努力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在此前调整准备金率时,央行也曾并行推进其他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有分析认为,这当是央行的一个既定思路。

  利率如何实现市场化(即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一直是中央银行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倘不放开利率管制,不仅会继续维持商业银行的高额利润,更导致银行由于无须自主定价而失去风险识别、控制和定价能力。可以想像,在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之前,相关批评难以消除。

  但央行确有掣肘之处,其主要的担心在于,一旦放开利率,银行间将进行争夺企业和储户的“恶性竞争”,导致存款利率高涨而贷款利率下降,从而利差减小,银行利润减少。这对于资产质量本就不佳的银行体系无异于雪上加霜。

  尽管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可能仍需时日,但从此次利率调整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权力将有很大的增加。至少在一些学者看来,央行此次利率调整所体现出来的模式不失为一条渐进式改革的可行之路。

  具体而言,此次利率调整尽管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升幅相同,但长期存款利率提升幅度远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更明显大于长期贷款利率提升幅度,因此,按期限加权的法定最小利差(即法定的贷款下限与存款上限之间的差额)其实是在缩小。

  中央银行一个可猜测的意图在于:通过缩小“有保障”的利差,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强化和督促他们主动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迫使他们发展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进一步发展非资产负债的业务和其他服务,实现金融多样化和金融创新。

  此外,这还有助于纠正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长期以来过于平坦的问题(表现在长短期利率差别不大),促进利率基准的形成。因为商业银行利率的自由化程度变化必然迫使债券的利率期限进行调整。这反过来又会督促商业银行改善对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管理。

  商业银行能否如中央银行所愿,完成真正的商业化改革呢?专家们指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提供一个制度环境,让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自主竞争,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仍然需要商业银行在未来进行艰辛的治理结构改革、管理结构改革,不过央行在提供市场环境方面的努力也是必不可缺的。

  在此,一个普遍的担心是,在贷款利率放开之后,会不会出现其利率飚升的情况呢?分析人士指出,根据以往央行披露的数据,银行对企业贷款中,利率不浮动和向下浮动者占大多数。“之所以不用上浮,是因为出价高的那些企业的风险很高,由于银行风险定价能力差,一般都会去竞争好企业,因此对放开贷款利率不必过虑。”一位央行官员如是解释。

  在对央行此次加息的种种溢美之声中,也不乏怀疑之见。有人担心,目前的决策朝向正确,但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中能否一直坚持需要观察;有人则忧虑,利率调整的决策尽管在逻辑上显得完美,但能否取得实际效果,有待于实践检验。

  加息之后,一般的看法是近期不可能调整汇率。一位接近市场决策者的人士则表达另一种忧思。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其央行在利率调整时都充分引导市场预期,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中国此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出乎市场意料,并不值得推许。“突然调息容易给市场以暗示,既然利率可调,汇率为什么不可以?一切都会在市场预期之外。”他说。

  

  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见下表)

  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相关文章

  • 稳健货币政策
  • 光靠货币政策孤掌难鸣 一国居民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和该国实际发生的通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一旦居民形成了高通胀预期,再用政策逆转这种预期就会非常困难.顽固居于高位的通胀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 ...查看


  • 微观财经第5期:加息抑制通胀是扬汤止沸-搜狐财经
  • 抑制通胀三个常见的扬汤止沸之举 市场上钞票太多,通胀压力太大是吗?把它收回来就好了.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国央行常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这三个手段: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上调存贷款 ...查看


  • 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浅析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班级: 12级会计学十二班 姓名: 秦明月 学号: 1204421224 浅析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率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股市被喻为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qu ...查看


  • 黄金!买买买?
  •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不仅与美元的走势背道而驰,风险性事件的预期也会为其上涨提供动力. 美联储"认怂".索罗斯力撑.在英国脱欧以及美元走弱的双重影响下,黄金迎来了2年内的高点. 全球黄金资产应声上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紫金矿业 ...查看


  •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胡妍斌 内容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4--,#-.信贷. ...查看


  • 货币政策收紧将对楼市影响重大
  • 收紧流动性是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这不仅表现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向,而且在于这种转向正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全面执行与落实.比如2010年以来 ...查看


  • 我国货币政策概况
  • (一) 我国货币政策纵向发展研究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从无到有,并通过运用各种货币工具,在紧缩性与扩张性的实施中不断地调整.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针对2007年我国经济过热等问题,我国实行了从紧的货币 ...查看


  • 央行不断使用货币调控工具作用何在?
  • 中国人民银行18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继央行本月8日加息后10天之内拿出的第二个紧缩工具.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媒体报道称,这次调 ...查看


  • 美联储加息
  •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摘要: 北京时间2016年12 月17 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 个基点,同时也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或将进入加息周期. 关键词: 美联储加息; 中国金融市场; 影响 美联储加息概括 和中国人民银行不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