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说明】
(1)维新思想: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命题规律】
本专题主要讲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主要内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等主要史实。通过对近些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高考中本专题内容考查所占比例较多,是高考的热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都有呈现,主要以新情境、新材料入手,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内容及作用以及与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40就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界对待西学的态度。因此引导学生复习要注意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进行对比,考查东西方反封建思想的异同。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1. 通过本专题复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以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从学习西方再到学习苏俄,最终找到一条自己道路的过程,着重考查“师夷长技”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的贡献)和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贡献)。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和意义。对本部分的复习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2. 通过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近代的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既要准确认识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更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热点内容分析与运用。
考点一 西学东渐 【基础知识梳理】 1.开眼看世界
(1)系也相应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表现
①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创办的报刊,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意义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体用之争 (1)表现
①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②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 (2)评价
①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局限性:争论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3.早期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3)主张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政治上: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评价
①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潮 (1)背景
①思想基础:中法战争的结局促使早期维新派从学习西方工商科技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②经济基础: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政治基础: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2)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②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轻巧记忆】 维新变法思想
【重点知识阐释】
一、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 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四、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考点二 | 新文化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1.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鲁迅等。
(3)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
3.主要内容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5.意义
(1)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2)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 化革新运动。 (3)
【比较辨析】正确区分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态度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打倒孔教。
(3)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轻巧记忆】
新文化运动
【重点知识阐释】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2) 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新文化运动“新”的内涵
3(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4.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历史知识贯通】
1.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有哪些不同?
2. 从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谋求独立富强之路,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试归纳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1)“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2) 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第1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说明】
(1)维新思想: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命题规律】
本专题主要讲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主要内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等主要史实。通过对近些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高考中本专题内容考查所占比例较多,是高考的热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都有呈现,主要以新情境、新材料入手,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内容及作用以及与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40就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界对待西学的态度。因此引导学生复习要注意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进行对比,考查东西方反封建思想的异同。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1. 通过本专题复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以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从学习西方再到学习苏俄,最终找到一条自己道路的过程,着重考查“师夷长技”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的贡献)和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贡献)。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和意义。对本部分的复习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2. 通过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近代的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既要准确认识理解教材基础知识,更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热点内容分析与运用。
考点一 西学东渐 【基础知识梳理】 1.开眼看世界
(1)系也相应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表现
①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创办的报刊,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4)意义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体用之争 (1)表现
①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②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 (2)评价
①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局限性:争论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3.早期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3)主张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政治上: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评价
①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潮 (1)背景
①思想基础:中法战争的结局促使早期维新派从学习西方工商科技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②经济基础: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政治基础: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2)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②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轻巧记忆】 维新变法思想
【重点知识阐释】
一、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 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四、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考点二 | 新文化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1.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鲁迅等。
(3)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
3.主要内容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5.意义
(1)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2)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 化革新运动。 (3)
【比较辨析】正确区分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态度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打倒孔教。
(3)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轻巧记忆】
新文化运动
【重点知识阐释】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2) 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新文化运动“新”的内涵
3(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4.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历史知识贯通】
1.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有哪些不同?
2. 从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谋求独立富强之路,学习西方逐渐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试归纳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1)“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2) 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