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授课六环节教学初探
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学校 韩玲玲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要走出“形式教育论”的误区,转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学习反馈,成果展示(4)巩固训练,变式练习;(5)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6)当堂检测,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 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录音,视频播放,讲故事等方式展现出来。
3. 活动化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4. 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么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自主探索
在自主探索学习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范围及自学要求用课件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及自学要达到的目标,以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否则学生无目的的自学,只能是事倍功半。通过有目的的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 合作交流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1)小组人数要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宜,人员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配为好,同组的同学好、中、差搭配,便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与组之间不相上下,这样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与竞争。
(2)组内的成员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组要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组员要按照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3)小组竞争机制。采用加分机制,每个小组1、2、3号同学为中上等学生,回答一次问题加10分,4、5、6号同学为下等生,回答一次问题加20分。要让学困生也占据小组活动的主动权,承担起主要责任。不要让他们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形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搭台唱戏”,这显然也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4)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成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要确定“保底不封顶”的教学目标,从而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
(5)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学习反馈,成果展示
此环节的学习反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口头问答式,或是用课件以选择填空或判断的方式展示基本知识与方法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对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巩固训练,变式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各种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进行巩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中让学生达到思维激活、促进兴趣,培养创新。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在设计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
1. 跟踪练习。学生可以仿照例题出一些基本题尝试练习。
2. 专项练习。要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与地方做一些做专项练习
3. 变式练习。出一些应用新知识的填空、判断、改错、对比或稍有发展、变化等题型。
4. 拓展练习。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学以致用的题目,这样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也能应用于生活,强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反馈,成果展示;巩固训练,变式练习;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当堂检测,巩固落实六个环节,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地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上课的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也将丰富多彩。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本模式只是一
种建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新授课六环节教学初探
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学校 韩玲玲
数学新授课六环节教学初探
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学校 韩玲玲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要走出“形式教育论”的误区,转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学习反馈,成果展示(4)巩固训练,变式练习;(5)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6)当堂检测,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 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录音,视频播放,讲故事等方式展现出来。
3. 活动化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4. 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么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自主探索
在自主探索学习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范围及自学要求用课件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及自学要达到的目标,以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否则学生无目的的自学,只能是事倍功半。通过有目的的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 合作交流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1)小组人数要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宜,人员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配为好,同组的同学好、中、差搭配,便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与组之间不相上下,这样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与竞争。
(2)组内的成员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组要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组员要按照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3)小组竞争机制。采用加分机制,每个小组1、2、3号同学为中上等学生,回答一次问题加10分,4、5、6号同学为下等生,回答一次问题加20分。要让学困生也占据小组活动的主动权,承担起主要责任。不要让他们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形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搭台唱戏”,这显然也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4)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成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要确定“保底不封顶”的教学目标,从而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
(5)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学习反馈,成果展示
此环节的学习反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口头问答式,或是用课件以选择填空或判断的方式展示基本知识与方法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对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巩固训练,变式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各种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进行巩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中让学生达到思维激活、促进兴趣,培养创新。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在设计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
1. 跟踪练习。学生可以仿照例题出一些基本题尝试练习。
2. 专项练习。要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与地方做一些做专项练习
3. 变式练习。出一些应用新知识的填空、判断、改错、对比或稍有发展、变化等题型。
4. 拓展练习。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学以致用的题目,这样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也能应用于生活,强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反馈,成果展示;巩固训练,变式练习;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当堂检测,巩固落实六个环节,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地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上课的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也将丰富多彩。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本模式只是一
种建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新授课六环节教学初探
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学校 韩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