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及评析
——感受生活 自主探索
摘要:教学路上,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反思个中成败得失,才能把课上得更好,努力得让自己迈向更新的领域。笔者以实习教师的身份,通过教学情境描述的方式,对自己的说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反思与评析。本文以此为个案,把学生从课堂引导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提倡自主探索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较自然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与评析 感受生活 自主探索
一、教学背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数学课堂可以从生活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将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数学的火种。那么如何以生活为主题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以此来达到上述目的?我认为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以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具灵活性、生动性、有趣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通过以生活为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他们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情境描述
1. 感受生活,引入课题
(1)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门和音响图片;欣赏实物:平行四边形挂钩。
(2)这时老师说道:通过欣赏,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何图形是什么?(学生讨论中)
(3)老师总结:平行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图形,如汽车的防护链、地面砖、书面等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身边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 感悟图形,明确概念
(1)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指名谈画法)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3)老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
【设计意图:在小学的学习基础上,借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印象自主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唤醒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确认,有利于新知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发现,探索性质
(1)操作活动:你能利用手中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或三角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吗?与同伴交流并进行拼图实验(指名拼图)。
(2)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有何数量关系呢?
(3)引导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教师板书)
(4)分析数学事实,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数学事实进行证明。
(6)师生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先让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再教师归纳。)
(7)小组探究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四个角之和为360度。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拼图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并通过观察、猜想,经历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最后一个环节“小组探究填空”,提高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识别能力,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4. 集体探究,感受生活
活动1:如图,我们班肖俊同学的爸爸想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你知道其它三条边各长多少吗?
(集体探究,重点强调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AB=8m
∴CD=8m
又AB+BC+CD+AD=36m
∴ AD=BC=10m
答:其它三条边长分别为8m、10m、8m。
活动2:在某天下午的体育课上,李刚同学发现学校篮球架篮板的影子刚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用量角器量出地面上平行四边形影子的一个内角是60°,便胸有成竹地对旁边七年级的学生说:“我不用继续测量,就能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余三个内角的度数!”旁边的七年级学生目瞪口呆,你知道李刚是如何计算的吗?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1)以小组为单位抢答; (2)小组补充。
活动3:说说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联系。
(1) 组内互说; (2) 组内派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性质加以巩固,通过生活实例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综合训练,我测我优
【设计意图:通过“我测我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便于教师对测试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6.归纳小结,激情延伸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疑难吗?
(2)已知任意三点A、B、C是否存在点D,使得这4个点顺次连结成平行四边形。如存在,请你做出平行四边形;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总结,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延伸,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并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学习作铺垫。】
三、教学反思与评析
课后,学生都反映这堂课是他们最专注的、最带劲的、也最想发言的一堂课。听了学生们的反映,我不由得一阵窃喜,同时也感觉到在这堂课注重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举动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原先上课前还在担忧以生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现在被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数学课堂中通过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们自主探索,不
仅能激励学生,更能点亮学生激情的心灯,燃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感受教学源于生活的非凡魅力,体验到自主探索的成功喜悦。具体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突破点主要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1. 以生活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中乐
本节课的导入从生活图片和实例出发,探究活动1、2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分别来源于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探究活动3设置的联系生活举例,把学生从课堂引导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本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材内容,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这六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以观察、探究为主线,展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探索,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在知识掌握、能力训练、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方面取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教师注重数学教学过程是活动的过程,充分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从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增加问题的思维量.教学中关注数学本质,在练习中,让学生自由开放探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设定的三维目标。
3. 提倡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展开,都是通过学生的识图、拼图、旋转等操作实验,分组讨论,师生答疑展开的,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结论,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较自然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4.因材施教,教学练习选取恰当
在教学中,练习和作业的设置,在考虑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层次性.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把学好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的和诣发展结合起来.分层次的作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性的问题增大了数学教学探索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会为学生课后,继续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机会。
当然,这堂课仍存在许多不足,如:
1.还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层次要更鲜明。
总之,教师在本节课中不仅关注了学生获得的知识,而且更注重获得知识所进行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祥.平行四边形精析[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 ,2005年第01期
2、张文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06年第02期
3、毛建国.说课: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J].数学教学通讯 ,1999年第05期
4、吴冠丽.数学教学的导入技巧[J].广西教育,2002年10期
5、白瑞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及评析
——感受生活 自主探索
摘要:教学路上,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反思个中成败得失,才能把课上得更好,努力得让自己迈向更新的领域。笔者以实习教师的身份,通过教学情境描述的方式,对自己的说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反思与评析。本文以此为个案,把学生从课堂引导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提倡自主探索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较自然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与评析 感受生活 自主探索
一、教学背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数学课堂可以从生活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将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数学的火种。那么如何以生活为主题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以此来达到上述目的?我认为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以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具灵活性、生动性、有趣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通过以生活为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他们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情境描述
1. 感受生活,引入课题
(1)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门和音响图片;欣赏实物:平行四边形挂钩。
(2)这时老师说道:通过欣赏,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何图形是什么?(学生讨论中)
(3)老师总结:平行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图形,如汽车的防护链、地面砖、书面等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身边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 感悟图形,明确概念
(1)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指名谈画法)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3)老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
【设计意图:在小学的学习基础上,借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印象自主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唤醒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确认,有利于新知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发现,探索性质
(1)操作活动:你能利用手中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或三角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吗?与同伴交流并进行拼图实验(指名拼图)。
(2)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有何数量关系呢?
(3)引导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教师板书)
(4)分析数学事实,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数学事实进行证明。
(6)师生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先让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再教师归纳。)
(7)小组探究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四个角之和为360度。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拼图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并通过观察、猜想,经历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最后一个环节“小组探究填空”,提高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识别能力,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4. 集体探究,感受生活
活动1:如图,我们班肖俊同学的爸爸想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你知道其它三条边各长多少吗?
(集体探究,重点强调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AB=8m
∴CD=8m
又AB+BC+CD+AD=36m
∴ AD=BC=10m
答:其它三条边长分别为8m、10m、8m。
活动2:在某天下午的体育课上,李刚同学发现学校篮球架篮板的影子刚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用量角器量出地面上平行四边形影子的一个内角是60°,便胸有成竹地对旁边七年级的学生说:“我不用继续测量,就能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余三个内角的度数!”旁边的七年级学生目瞪口呆,你知道李刚是如何计算的吗?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1)以小组为单位抢答; (2)小组补充。
活动3:说说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联系。
(1) 组内互说; (2) 组内派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性质加以巩固,通过生活实例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综合训练,我测我优
【设计意图:通过“我测我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便于教师对测试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6.归纳小结,激情延伸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疑难吗?
(2)已知任意三点A、B、C是否存在点D,使得这4个点顺次连结成平行四边形。如存在,请你做出平行四边形;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总结,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延伸,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并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学习作铺垫。】
三、教学反思与评析
课后,学生都反映这堂课是他们最专注的、最带劲的、也最想发言的一堂课。听了学生们的反映,我不由得一阵窃喜,同时也感觉到在这堂课注重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举动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原先上课前还在担忧以生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现在被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数学课堂中通过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们自主探索,不
仅能激励学生,更能点亮学生激情的心灯,燃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感受教学源于生活的非凡魅力,体验到自主探索的成功喜悦。具体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突破点主要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1. 以生活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中乐
本节课的导入从生活图片和实例出发,探究活动1、2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分别来源于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探究活动3设置的联系生活举例,把学生从课堂引导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本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材内容,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这六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以观察、探究为主线,展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探索,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在知识掌握、能力训练、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方面取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教师注重数学教学过程是活动的过程,充分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从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增加问题的思维量.教学中关注数学本质,在练习中,让学生自由开放探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设定的三维目标。
3. 提倡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展开,都是通过学生的识图、拼图、旋转等操作实验,分组讨论,师生答疑展开的,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结论,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较自然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4.因材施教,教学练习选取恰当
在教学中,练习和作业的设置,在考虑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层次性.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把学好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的和诣发展结合起来.分层次的作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性的问题增大了数学教学探索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会为学生课后,继续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机会。
当然,这堂课仍存在许多不足,如:
1.还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层次要更鲜明。
总之,教师在本节课中不仅关注了学生获得的知识,而且更注重获得知识所进行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祥.平行四边形精析[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 ,2005年第01期
2、张文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06年第02期
3、毛建国.说课: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J].数学教学通讯 ,1999年第05期
4、吴冠丽.数学教学的导入技巧[J].广西教育,2002年10期
5、白瑞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