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一、 导入:
展示和志刚书写的图片。
人,最大的优越,无非是五官俱在,四肢健全。而双手健全,又是人们生活上最主要的支持和希望。当年,残缺了双手、失去了这一主要支持的和志刚,曾有过了结此生的一闪念。但在还要生活下去的欲望支持下,他开始盘点和挖掘自己还具有的某些生理优越,发现用嘴尚可“执”笔写字。意志与毅力的发挥,终于,这支原本手执之具,在他的嘴下变得乖巧灵活,挥洒自如。他,创造了“口写体”这一前无古人的书法奇迹。
有位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话如用在和志刚身上,不又是“给我一点优越,我可以创造奇迹”吗!
这是一个中国残疾人的奇迹,今天学习的新课则向我们展现的是另一个残疾人的奇迹,文题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假设,事实上并不存在,全篇是作者的假想,想象而已。给我三天光明:介宾短语,双宾语,“给”的直接宾语是“三天光明”,间接宾语是“我”。文题隐含的信息:作者现存状态是没有光明,她渴望光明,在期盼的三天中要做许许多多在黑暗中不能做的事情。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开篇就说“有时我认为„„规则”,这让我联想到励志青春片《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三顺说的话:跳舞吧,如同没有任何人注视你一样;去爱吧,如同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唱歌吧,如同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工作吧,如同不需要金钱一样;活着吧,如同今日是末日一样。金三顺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最终获得了事业和爱情的丰收,她和海伦·凯勒到底怀有怎样的一种相同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用第一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回答。
强调生命的价值,怀着友善、朝气、渴望、感激去生活。
2、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一种感悟呢?联系作者的生平来体会。
马克吐温:十九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
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3、作者是个聋哑人,她假设若可以睁开眼睛看三天,她会怎样安排这三天的生活呢?作者是不是随意来安排她的三天呢?请大家找一找她三天的安排,在她看的过程中体会作家的真情实感。
A第一天
白天:
(1)长久地凝视莎莉文。看她的什么?她要看的是面庞的轮廓,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的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
(2)凝视,聚精会神地看。什么情况下你会长久地凝视一个人?莎莉文是她见到光明后第一个想见的人,表现她怎样的感情?
这充分表现了她对莎莉文的感激和尊敬,她视莎莉文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再塑生命的人》之“杯子与水”片断:
一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3)与其说水唤醒了作者的灵魂,给予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不如说莎莉文用耐心、智慧给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除了莎莉文,作者还希望看见什么?
约朋友来家,长久望,铭刻(对亲情的重视)
看婴儿(他们脸上有渴望的,天真无邪的美,新生,生命力,对美的渴望)
小狗(热情、幼稚而顽皮的友谊,对忠诚、信赖的美德的热爱)
简单的小东西,包括盲文书籍,崇敬地落在(是辉煌的灯塔,能指引人生及心灵,是前进的动力)
下午到森林远足,欣赏落日奇景(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夜晚:带着喜悦的心情,睡不着,充满回忆。
B第二天
白天:
怀着敬畏之心看日出,参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首都艺术博物馆。(目的: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一瞥,了解自然史和人类精神,通过艺术世界来搜寻人类灵魂。作者除了用眼睛来看,还有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的?通过手,抚摸、触摸。)体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精神。
夜晚:没有睡成,整晚欣赏戏剧。
C第三天
白天:欣赏世界——浏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在有视觉的最后几个小时,看一场热闹而有趣的戏剧(追求快乐,领略人类心灵中的谐音,乐观向上的品质)
4、思考:是不是作者只钟情于快乐光明的一面呢?
第26段中相关句子:尽管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
5、这三天的日程并不是随意的,从接触近距离的事物开始到享受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最后到置身于日常世界中,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通过作者的想象、摸索而得到的。
6、三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当短暂的三天逝去的时候,当永久的黑暗再次迫近时,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懊悔吗?——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7、明知看不见世界,为什么要安排三天光明之行?找关键语句。
第二段:黑暗会„„声音。
第五段:也许人类就是这样„„这是多么可惜啊!
第二十九段:善用你的眼睛,充分利用每一个器官,„„细节而自豪吧!
(1)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热爱,深处黑暗,渴望与世界交流,身有残疾,但要乐观自信坚强地面对世界。
(2)对行进在光明中的健全人漠视自然现象的惋惜甚至不平,劝诫正常人要珍惜幸福,“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器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种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
8、结合海伦·凯勒的相关名言,我们体会一下海伦具有怎样一颗心,创造了生命中的奇迹?
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她有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我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在上帝眼里就没有残疾。
三、拓展阅读
上帝眼中无残疾(节选)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
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尼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尼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是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上帝眼中无残疾。——琼尼·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
感悟: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我相信,把琼尼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四、作业:课时练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说课稿
一、导语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所表达的内容孤立存在,其中就兼顾生命教育的的传统,古典时期的语文甚至是为即在生命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已经确立的昌明的人文精神,新课标更是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前提下,提升“人”的生存意义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正在试行的人教社试验修订高中语文教材在战略上作了重大调整,一批闪耀人性光辉的好文章以崭新的面目出现。第二册的《我与地坛》以及今天我要说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这样的好作品。
二、单元教学原则
(一)单元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第三册的第一个抒情散文单元。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的原则是“批文入情”,由“感”入“悟”,“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有所“感”、所“悟”,才是创新,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单元教学思路
散文的赏析因文而异。《我的空中楼阁》从不同的角度精心描绘作者自己心爱的小屋,与《故都的秋》的随意点染几处特色景物的写法不一样;同样是心理景象《灯》以联想为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想象为主,高昂着生命的激情。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两个方面,重点突破,不必面面俱到。
三、本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在导语中我已经说过,这是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作品,我将本文看作高中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相整合的典范性文本。学习本文能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四、教学安排
(一)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联想,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依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展现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引导、鉴赏、评说、比较、联想相结合。
(使用依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目标:学习作者的精神,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知识培养目标: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信息帅选、对比阅读能力。
(确立依据:本单元其他三篇作品的教学以鉴赏为重点,因此本篇课文目标设计我想另辟蹊径,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课堂以及作品,让学生走入教师、海伦·凯勒、史铁生三个残疾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确立依据: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新。文本、
教师、学生怎样达到情感的共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难点安排在对学生联想和想象上,因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都是以“假设”为基础,教学过程也将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
(2)阅读课文,明确作者在假设的三天中,做了些什么。
(3)重新回顾、阅读高中第二册史铁生的《坛我与地》,体会两个人对人生命运的不同体念。
(确立依据:知人论世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前提,所以了解作者有必要。本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
2、导入新课 (2分钟)
在20世纪,有一个盲人,以她独特的生命及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生中,她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个无光、无声的岁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她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马克·土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设计思路:学生面对多媒体画面,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悠扬的旋律响起。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作者,使学生受到感染。)
3、教学第一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健康 (8分钟)
(1)教师:一个失去光明的人的世界,我也许难以想象的,但是,我却理解另外一种痛苦——身体残疾,失去行动的自由。在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前,也许同学们会想,假如给我三天健康,我会去做些什么呢?
(2)多媒体演示第一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作为一个残疾教师,我的人生体验,或许能够给学生更真实、亲切、可信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交流的过程。课堂要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心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阐释,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4、教学第二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4分钟)
(1)教师:同大家一起分享了对我来说无比愉悦的三天恢复健康的快乐时光,下面让我们陪同海伦·凯勒进入她想象中的光明世界。
(2)多媒体演示第二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本模块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清楚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二是这
些想象如何真实得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一个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高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对前面三篇课文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阅。)
5、教学第三模块: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10分钟)
(1)教师:我们在高中第二册课本里,还学习了另外一篇残疾作者的作品,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已经布置了大家将这篇文章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照阅读。接下来希望大家说说看,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他将会如何度过?
(2)多媒体演示第三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也许有人说,你已经说了“假如给我三天健康”这个模块,这第三模块的设计是否多余?我的想法是,这两篇文章不仅作者的遭遇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如何正确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不幸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面对厄运的心灵觉醒和奋进过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不幸中用真情拥抱生活。两者对比阅读、思考,无疑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
6、教学第四模块: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10分钟)
(1)我们都希望人生的道路上一番风顺,可是,有的时候,在灾难的来临却是突如其来的。假如,我们仅仅是假如,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你们将如何面对呢?
(2)多媒体演示第四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这一模块和上一模块的都是检阅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是作用却不一样,前者在上面已经说了,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面对苦难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7、小结全文(2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中,从史铁生面对地坛的思考中,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应该是一曲高昂的《命运交响曲》。
(设计思路:师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结束教学。)
(五)作业设计:将《假如让我失去三天光明》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健 康 现实中的 我和你 珍惜拥有
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光 明
联想 想象
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
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 作品中的 她和他 热爱生命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
一、 导入:
展示和志刚书写的图片。
人,最大的优越,无非是五官俱在,四肢健全。而双手健全,又是人们生活上最主要的支持和希望。当年,残缺了双手、失去了这一主要支持的和志刚,曾有过了结此生的一闪念。但在还要生活下去的欲望支持下,他开始盘点和挖掘自己还具有的某些生理优越,发现用嘴尚可“执”笔写字。意志与毅力的发挥,终于,这支原本手执之具,在他的嘴下变得乖巧灵活,挥洒自如。他,创造了“口写体”这一前无古人的书法奇迹。
有位科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话如用在和志刚身上,不又是“给我一点优越,我可以创造奇迹”吗!
这是一个中国残疾人的奇迹,今天学习的新课则向我们展现的是另一个残疾人的奇迹,文题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假设,事实上并不存在,全篇是作者的假想,想象而已。给我三天光明:介宾短语,双宾语,“给”的直接宾语是“三天光明”,间接宾语是“我”。文题隐含的信息:作者现存状态是没有光明,她渴望光明,在期盼的三天中要做许许多多在黑暗中不能做的事情。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开篇就说“有时我认为„„规则”,这让我联想到励志青春片《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三顺说的话:跳舞吧,如同没有任何人注视你一样;去爱吧,如同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唱歌吧,如同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工作吧,如同不需要金钱一样;活着吧,如同今日是末日一样。金三顺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最终获得了事业和爱情的丰收,她和海伦·凯勒到底怀有怎样的一种相同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用第一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回答。
强调生命的价值,怀着友善、朝气、渴望、感激去生活。
2、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一种感悟呢?联系作者的生平来体会。
马克吐温:十九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
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3、作者是个聋哑人,她假设若可以睁开眼睛看三天,她会怎样安排这三天的生活呢?作者是不是随意来安排她的三天呢?请大家找一找她三天的安排,在她看的过程中体会作家的真情实感。
A第一天
白天:
(1)长久地凝视莎莉文。看她的什么?她要看的是面庞的轮廓,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的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
(2)凝视,聚精会神地看。什么情况下你会长久地凝视一个人?莎莉文是她见到光明后第一个想见的人,表现她怎样的感情?
这充分表现了她对莎莉文的感激和尊敬,她视莎莉文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再塑生命的人》之“杯子与水”片断:
一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3)与其说水唤醒了作者的灵魂,给予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不如说莎莉文用耐心、智慧给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除了莎莉文,作者还希望看见什么?
约朋友来家,长久望,铭刻(对亲情的重视)
看婴儿(他们脸上有渴望的,天真无邪的美,新生,生命力,对美的渴望)
小狗(热情、幼稚而顽皮的友谊,对忠诚、信赖的美德的热爱)
简单的小东西,包括盲文书籍,崇敬地落在(是辉煌的灯塔,能指引人生及心灵,是前进的动力)
下午到森林远足,欣赏落日奇景(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夜晚:带着喜悦的心情,睡不着,充满回忆。
B第二天
白天:
怀着敬畏之心看日出,参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首都艺术博物馆。(目的: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一瞥,了解自然史和人类精神,通过艺术世界来搜寻人类灵魂。作者除了用眼睛来看,还有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的?通过手,抚摸、触摸。)体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精神。
夜晚:没有睡成,整晚欣赏戏剧。
C第三天
白天:欣赏世界——浏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在有视觉的最后几个小时,看一场热闹而有趣的戏剧(追求快乐,领略人类心灵中的谐音,乐观向上的品质)
4、思考:是不是作者只钟情于快乐光明的一面呢?
第26段中相关句子:尽管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
5、这三天的日程并不是随意的,从接触近距离的事物开始到享受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最后到置身于日常世界中,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通过作者的想象、摸索而得到的。
6、三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当短暂的三天逝去的时候,当永久的黑暗再次迫近时,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懊悔吗?——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7、明知看不见世界,为什么要安排三天光明之行?找关键语句。
第二段:黑暗会„„声音。
第五段:也许人类就是这样„„这是多么可惜啊!
第二十九段:善用你的眼睛,充分利用每一个器官,„„细节而自豪吧!
(1)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热爱,深处黑暗,渴望与世界交流,身有残疾,但要乐观自信坚强地面对世界。
(2)对行进在光明中的健全人漠视自然现象的惋惜甚至不平,劝诫正常人要珍惜幸福,“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器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种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
8、结合海伦·凯勒的相关名言,我们体会一下海伦具有怎样一颗心,创造了生命中的奇迹?
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她有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我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在上帝眼里就没有残疾。
三、拓展阅读
上帝眼中无残疾(节选)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
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尼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尼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是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上帝眼中无残疾。——琼尼·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
感悟: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我相信,把琼尼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四、作业:课时练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说课稿
一、导语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所表达的内容孤立存在,其中就兼顾生命教育的的传统,古典时期的语文甚至是为即在生命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已经确立的昌明的人文精神,新课标更是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前提下,提升“人”的生存意义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正在试行的人教社试验修订高中语文教材在战略上作了重大调整,一批闪耀人性光辉的好文章以崭新的面目出现。第二册的《我与地坛》以及今天我要说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这样的好作品。
二、单元教学原则
(一)单元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第三册的第一个抒情散文单元。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的原则是“批文入情”,由“感”入“悟”,“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有所“感”、所“悟”,才是创新,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单元教学思路
散文的赏析因文而异。《我的空中楼阁》从不同的角度精心描绘作者自己心爱的小屋,与《故都的秋》的随意点染几处特色景物的写法不一样;同样是心理景象《灯》以联想为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想象为主,高昂着生命的激情。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两个方面,重点突破,不必面面俱到。
三、本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在导语中我已经说过,这是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作品,我将本文看作高中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相整合的典范性文本。学习本文能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四、教学安排
(一)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联想,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依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展现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引导、鉴赏、评说、比较、联想相结合。
(使用依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目标:学习作者的精神,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知识培养目标: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信息帅选、对比阅读能力。
(确立依据:本单元其他三篇作品的教学以鉴赏为重点,因此本篇课文目标设计我想另辟蹊径,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课堂以及作品,让学生走入教师、海伦·凯勒、史铁生三个残疾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确立依据: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新。文本、
教师、学生怎样达到情感的共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难点安排在对学生联想和想象上,因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都是以“假设”为基础,教学过程也将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
(2)阅读课文,明确作者在假设的三天中,做了些什么。
(3)重新回顾、阅读高中第二册史铁生的《坛我与地》,体会两个人对人生命运的不同体念。
(确立依据:知人论世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前提,所以了解作者有必要。本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
2、导入新课 (2分钟)
在20世纪,有一个盲人,以她独特的生命及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生中,她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个无光、无声的岁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她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马克·土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设计思路:学生面对多媒体画面,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悠扬的旋律响起。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介绍作者,使学生受到感染。)
3、教学第一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健康 (8分钟)
(1)教师:一个失去光明的人的世界,我也许难以想象的,但是,我却理解另外一种痛苦——身体残疾,失去行动的自由。在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前,也许同学们会想,假如给我三天健康,我会去做些什么呢?
(2)多媒体演示第一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作为一个残疾教师,我的人生体验,或许能够给学生更真实、亲切、可信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交流的过程。课堂要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心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阐释,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4、教学第二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4分钟)
(1)教师:同大家一起分享了对我来说无比愉悦的三天恢复健康的快乐时光,下面让我们陪同海伦·凯勒进入她想象中的光明世界。
(2)多媒体演示第二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本模块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清楚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二是这
些想象如何真实得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一个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高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对前面三篇课文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阅。)
5、教学第三模块: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10分钟)
(1)教师:我们在高中第二册课本里,还学习了另外一篇残疾作者的作品,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已经布置了大家将这篇文章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照阅读。接下来希望大家说说看,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他将会如何度过?
(2)多媒体演示第三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也许有人说,你已经说了“假如给我三天健康”这个模块,这第三模块的设计是否多余?我的想法是,这两篇文章不仅作者的遭遇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如何正确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不幸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面对厄运的心灵觉醒和奋进过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不幸中用真情拥抱生活。两者对比阅读、思考,无疑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
6、教学第四模块: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10分钟)
(1)我们都希望人生的道路上一番风顺,可是,有的时候,在灾难的来临却是突如其来的。假如,我们仅仅是假如,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你们将如何面对呢?
(2)多媒体演示第四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这一模块和上一模块的都是检阅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是作用却不一样,前者在上面已经说了,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面对苦难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7、小结全文(2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中,从史铁生面对地坛的思考中,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应该是一曲高昂的《命运交响曲》。
(设计思路:师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结束教学。)
(五)作业设计:将《假如让我失去三天光明》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健 康 现实中的 我和你 珍惜拥有
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光 明
联想 想象
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
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 作品中的 她和他 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