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收益的的来源.计量及分配

  最后,在提升决策科学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危机处理。与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决策成本较大效率较低相比,股权结构集中境遇下控股股东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在利益最大化目标追求的推动下股东决策的优势更在于能提升决策的科学水平,即如申尊焕所言,大股东会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在避免公司进入危机境遇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当企业组织基于某些因素进入困境时,承担风险较大的控股股东在危机处理方面的作为更大,更倾向于注入优质资产,以确保自身在持续具有控制地位的同时获得控制更为长久和高额度的控制权自有收益。

  三、控制权收益的计量

  对于控制权的收益,基于不同企业组织在行业、规模、竞争形势、地域、盈利等方面的不同境遇,在具体额度上来说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解答。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我们只能比较粗略地探讨控制权收益的大概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任何收益都是收入与相关成本之间的差额,控制权收益也是如此,实际上涉及到控制权收入、控制权成本及控制权收益三个事项,其中宏观的计算公式是:

  控制权收益(Y)=控制权收入(S)-控制权成本(C)

  具体而言,还要看控制权收入、控制权成本的具体情况。所谓的控制权收入,就是因为股东控制权的存在,基于降低成本、提升绩效及危机处理三方面效用的经济额度值表征,同时也是股东控制权存在与股东控制权不存在(即股权完全分散)情况下额度差距,也就是说,控制权收入实际上有两个计算公式:

  控制权收入(S)=控制权存在情况下的企业经营业绩(J1)-股权分散情况下的企业经营业绩(F1)

  控制权收入(S)=基于控制权的成本降低额度(B1)+基于控制权的绩效提升额度(X1)+基于控制权的危机处理效益(W1)

  对于控制权成本,实际上是在推动控制权收入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成本,具体而言也有两个计算公式:

  控制权成本(C)=控制权存在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J2)-股权分散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F2)

  控制权成本(S)=降低成本付出的成本(B2)+绩效提升付出的成本(X2)+危机处理付出的成本(W2)

  综合如上公式,出现两个综合公式,为了避免直观混乱,如下用纯代理字符表达这两个综合公式。

  (Y)=[(J1)- (F1)] -[(J2)- (F2)]

  (Y)=[ (B1)+ (X1)+ (W1)] -[(B2)+ (X2)+ (W2)]

  四、控制权收益的分配及注意事项

  如上得出的控制收益是纯收益,但不是拥有控制权的控股方收入的直接表征。因为,在分配层面,拥有控制权的控股方的合理收入(假定为H)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控股需要资金的使用租金,即一般意义上股息,或者分红,在这方面控股方和一般股东的收益是按照特定比例而定的均衡收入,可以简称为Z;

  二是控制权收益,即为控股方为推动取得本节重点计算的控股权纯收益而付出的报酬,这个报酬或是约定的固定金额A,或按照一定比例B%提取,即A=(Y)* B%;

  三是为取得控股权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即企业方为控股方深入参与企业治理而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进行补偿,这里的成本也就是上一部分所言的控制权成本,具体计算公式是控制权成本(C)=控制权存在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J2)-股权分散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F2);或控制权成本(S)=降低成本付出的成本(B2)+绩效提升付出的成本(X2)+危机处理付出的成本(W2)

  总之,需要分配给控股方的合理收入的计算公式应该有如下四种:

  H=Z+A+[B2+X2+W2]

  H=Z+A+[J2-F2]

  H=Z+(Y)* B%+[B2+X2+W2]

  H=Z+H=Z+A+[J2-F2]

  不过,基于各种复杂因素,在具体分配实务中容易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其中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情况:

  首先,容易忽视控股权收益的存在,给控股方的分配构成只有股息收入,即如上所言的Z,这种情况在目前相当普遍。在表层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似乎显得公平,不过实际上却极端不公平,有强者歧视的倾向。却让控股方实际上吃了大亏,不仅没有拿到充分的控股权收益A,甚至还赔进了因此产生的成本C;同时,让非控股股东搭载了便车,得到了比较高的股息收入。因为控股方在各方面的资源比较强势,对这种强者歧视的情况一般不会吃哑巴亏,他们会利用自身对经理层的控制,在利息分配、企业经营、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有利于他们的运作,破坏公司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让表面占利的非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受到损害。

  其次,容易混合控股权收益及成本之间的区分,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做是控股权收益,造成控股权收益在额度上不等于实际应得的收益。这种现象在逻辑上说没有大问题,不过在实务层面容易导致另外两个问题,一是给非控股股东以不公平的印象,容易导致股东之间的额外摩擦,影响企业融资及正常运营;二是为控股方基于资金及资源优势蓄意提升相关收入埋下伏笔。所以,应该严禁这种混合现象的出现,要根据实际情况明晰控股成本的存在及具体额度。

  最后,容易无视控股权收益的正负问题,单纯地将这种收益看成是正数。一般来说,收益都是正数,是应该多得的收入。不过,实际上,基于控制权收入和控制权成本之间大小变动问题,控制权收益未必是正数,在控制权成本大于控制权收入的情况下,控制权起到的作用是消极的,控制权收益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应该支付给控股方额外报酬,还应该根据计算的负值所得对控股方进行一定惩罚。在具体实务中,虽然控制权收益是负数,但企业组织的经营情况可能也依然良好。在这种情况下,在资金等各种资源占优势的控股方,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运作,不仅避免合理意义上的惩罚,反而依旧取得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控制权收益。对此,无论企业经营情况如何,都应该明确控制权作用的消极还是积极问题,凭籍着得出的真实信息对控股方支付合理报酬,或切实对他们进行有效惩罚。

  参考文献:

  [1]杨晓芳,胡仁会.对中小股东利益维护的初步探讨――基于公司治理理论与产权理论的分析[J].现代商业,2006(6):270~270

  [2]申尊焕.大股东侵害与控制权收益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20):116~119

  [3]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J].财经研究,2007(2)76~80

  [4]芦峰.大股东侵害的根源及完善治理措施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6)96~99

  [5]刘茂平,蒋太红.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相关研究进展[N].湖南大学学报,2009(10):56~61   摘要: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标志性事件为上世纪末中央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制度与准则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中央财政部又颁发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对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旨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从而让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新旧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革。上世纪末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所以近期中央财政部又颁发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因此,对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一)不能将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反映出来

  根据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只要不是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不可以通过账面原值的形式在报表中放映出来,固定资产折旧也是不计提的,无形资产也不能进行摊销。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固定资产只要投入到使用中,各种无形损耗与有形损耗就会产生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账面原值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就会出现严重的偏离。因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基本上是属于国有资产的,所以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处置之前一定要通过相关的审批程序,如果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是不可以擅自进行处置的。在这种情况下,碍于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即使已经毁损了,也不会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置,在账面上显示出来的仍然是固定资产的原值。长此以往,固定资产便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在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中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二)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得到会计科目的满足

  当前,公共财物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并逐渐趋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形式基本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了。也就是说,公共卡消费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现金公务消费模式,预算管理已经替代指标模式,现金已经取代了额度。虽然如此,但是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根据新行政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得到会计科目的满足。

  (三)会计报表体系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下显示的不够完整

  根据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事业支出明细表是会计报表必须要反映出来的,而且对于会计报表中附注的部分也没有做过多的规定。而且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的一种,根据相关规定,负债、资产、支出、收入与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的五大组成部分,根据“支出+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的平衡公式来计算,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还是不能被真正地反应出来,从结构上来说,这也与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新增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与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有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与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条例,但是没有文物文化资产。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减值状况可以通过摊销与折旧的计提反映出来,使得事业单位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真实地体现出来。此外,还对摊销与折旧“虚提”的新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规定,也就是在计提摊销与折旧的时候,支出是不能计入进来的,使得非流动基金可以得到直接冲减。另外,在负债要素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根据时间长短把借入的款项分为长期与短期借款,并按照流动的类型将其分为流动性负债与非流动性负债。最后,在收入支出要素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将专项拨款取消了,而且把利息收入归并到其他的收入范围中。

  从整体上来看实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让事业单位的总资产真实地反映出来。将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可以将损耗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如实反映,并保证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一致。在报表中固定资产从原值转变成了静值,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将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表达出来。二是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净资产。从客观层面上来看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了固定基金以及专用基金,单位本身对这些净资产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复计算,从而造成净资产虚增。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数额及其构成。三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为固定资产适时更新积累资金。四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增强资产意识,同时可以提升资产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五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规范收益分配,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另外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真实地反映成本费用。在事业单位进行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是在提取修购基金的过程中是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相关比例进行,但是以上收入与固定资产并无直接的比例关系,那么资产损耗程度就得不到准确的反映。通过计提折旧可以将资产损耗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得到真实的事业成本费用。

  在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过程中,《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同时将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作为其成本,并且对于预计净残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予考虑。在固定资产折旧之后,不管其是否继续使用不能再次进行折旧,对于提前报废的资产也能够二次折旧。在进行计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应该与自有固定资产保持相同。对于需要改建、修缮的部分固定资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进行固定资产成本确定,并重新计算折旧年限以及折旧额。

  从工资薪酬方面来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取消了按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规定,只是统一规定,应将应付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账目设置上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在下面有二级科目“职工福利”),规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也就是说职工福利应与其他职工薪酬一样,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二)新增的会计科目可以让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得到满足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得到会计科目的满足。于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新行政管理体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这一科目的推行下,可以让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得到满足。

  (三)会计报表体系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下更为完善

  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下,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内容得到了重新界定,主要有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得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的层次得到了理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得到了有效地增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经过了几次改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避免不了会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在其施行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一定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苏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28-29

  [2]叶敏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劣对比分析[J].中国外资.2013(07):112

  [3]杨新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9):21-22

  [4]侯晔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分析[J].华章.2013(03):28

  [5]朱妍.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之下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3(11):141-143

  最后,在提升决策科学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危机处理。与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决策成本较大效率较低相比,股权结构集中境遇下控股股东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在利益最大化目标追求的推动下股东决策的优势更在于能提升决策的科学水平,即如申尊焕所言,大股东会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在避免公司进入危机境遇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当企业组织基于某些因素进入困境时,承担风险较大的控股股东在危机处理方面的作为更大,更倾向于注入优质资产,以确保自身在持续具有控制地位的同时获得控制更为长久和高额度的控制权自有收益。

  三、控制权收益的计量

  对于控制权的收益,基于不同企业组织在行业、规模、竞争形势、地域、盈利等方面的不同境遇,在具体额度上来说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解答。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我们只能比较粗略地探讨控制权收益的大概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任何收益都是收入与相关成本之间的差额,控制权收益也是如此,实际上涉及到控制权收入、控制权成本及控制权收益三个事项,其中宏观的计算公式是:

  控制权收益(Y)=控制权收入(S)-控制权成本(C)

  具体而言,还要看控制权收入、控制权成本的具体情况。所谓的控制权收入,就是因为股东控制权的存在,基于降低成本、提升绩效及危机处理三方面效用的经济额度值表征,同时也是股东控制权存在与股东控制权不存在(即股权完全分散)情况下额度差距,也就是说,控制权收入实际上有两个计算公式:

  控制权收入(S)=控制权存在情况下的企业经营业绩(J1)-股权分散情况下的企业经营业绩(F1)

  控制权收入(S)=基于控制权的成本降低额度(B1)+基于控制权的绩效提升额度(X1)+基于控制权的危机处理效益(W1)

  对于控制权成本,实际上是在推动控制权收入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成本,具体而言也有两个计算公式:

  控制权成本(C)=控制权存在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J2)-股权分散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F2)

  控制权成本(S)=降低成本付出的成本(B2)+绩效提升付出的成本(X2)+危机处理付出的成本(W2)

  综合如上公式,出现两个综合公式,为了避免直观混乱,如下用纯代理字符表达这两个综合公式。

  (Y)=[(J1)- (F1)] -[(J2)- (F2)]

  (Y)=[ (B1)+ (X1)+ (W1)] -[(B2)+ (X2)+ (W2)]

  四、控制权收益的分配及注意事项

  如上得出的控制收益是纯收益,但不是拥有控制权的控股方收入的直接表征。因为,在分配层面,拥有控制权的控股方的合理收入(假定为H)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控股需要资金的使用租金,即一般意义上股息,或者分红,在这方面控股方和一般股东的收益是按照特定比例而定的均衡收入,可以简称为Z;

  二是控制权收益,即为控股方为推动取得本节重点计算的控股权纯收益而付出的报酬,这个报酬或是约定的固定金额A,或按照一定比例B%提取,即A=(Y)* B%;

  三是为取得控股权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即企业方为控股方深入参与企业治理而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进行补偿,这里的成本也就是上一部分所言的控制权成本,具体计算公式是控制权成本(C)=控制权存在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J2)-股权分散情况下的企业经营成本(F2);或控制权成本(S)=降低成本付出的成本(B2)+绩效提升付出的成本(X2)+危机处理付出的成本(W2)

  总之,需要分配给控股方的合理收入的计算公式应该有如下四种:

  H=Z+A+[B2+X2+W2]

  H=Z+A+[J2-F2]

  H=Z+(Y)* B%+[B2+X2+W2]

  H=Z+H=Z+A+[J2-F2]

  不过,基于各种复杂因素,在具体分配实务中容易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其中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情况:

  首先,容易忽视控股权收益的存在,给控股方的分配构成只有股息收入,即如上所言的Z,这种情况在目前相当普遍。在表层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似乎显得公平,不过实际上却极端不公平,有强者歧视的倾向。却让控股方实际上吃了大亏,不仅没有拿到充分的控股权收益A,甚至还赔进了因此产生的成本C;同时,让非控股股东搭载了便车,得到了比较高的股息收入。因为控股方在各方面的资源比较强势,对这种强者歧视的情况一般不会吃哑巴亏,他们会利用自身对经理层的控制,在利息分配、企业经营、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有利于他们的运作,破坏公司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让表面占利的非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受到损害。

  其次,容易混合控股权收益及成本之间的区分,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做是控股权收益,造成控股权收益在额度上不等于实际应得的收益。这种现象在逻辑上说没有大问题,不过在实务层面容易导致另外两个问题,一是给非控股股东以不公平的印象,容易导致股东之间的额外摩擦,影响企业融资及正常运营;二是为控股方基于资金及资源优势蓄意提升相关收入埋下伏笔。所以,应该严禁这种混合现象的出现,要根据实际情况明晰控股成本的存在及具体额度。

  最后,容易无视控股权收益的正负问题,单纯地将这种收益看成是正数。一般来说,收益都是正数,是应该多得的收入。不过,实际上,基于控制权收入和控制权成本之间大小变动问题,控制权收益未必是正数,在控制权成本大于控制权收入的情况下,控制权起到的作用是消极的,控制权收益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应该支付给控股方额外报酬,还应该根据计算的负值所得对控股方进行一定惩罚。在具体实务中,虽然控制权收益是负数,但企业组织的经营情况可能也依然良好。在这种情况下,在资金等各种资源占优势的控股方,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运作,不仅避免合理意义上的惩罚,反而依旧取得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控制权收益。对此,无论企业经营情况如何,都应该明确控制权作用的消极还是积极问题,凭籍着得出的真实信息对控股方支付合理报酬,或切实对他们进行有效惩罚。

  参考文献:

  [1]杨晓芳,胡仁会.对中小股东利益维护的初步探讨――基于公司治理理论与产权理论的分析[J].现代商业,2006(6):270~270

  [2]申尊焕.大股东侵害与控制权收益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20):116~119

  [3]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J].财经研究,2007(2)76~80

  [4]芦峰.大股东侵害的根源及完善治理措施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6)96~99

  [5]刘茂平,蒋太红.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相关研究进展[N].湖南大学学报,2009(10):56~61   摘要: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标志性事件为上世纪末中央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制度与准则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中央财政部又颁发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对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旨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从而让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新旧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革。上世纪末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严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所以近期中央财政部又颁发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因此,对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一)不能将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反映出来

  根据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只要不是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不可以通过账面原值的形式在报表中放映出来,固定资产折旧也是不计提的,无形资产也不能进行摊销。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固定资产只要投入到使用中,各种无形损耗与有形损耗就会产生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账面原值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就会出现严重的偏离。因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基本上是属于国有资产的,所以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处置之前一定要通过相关的审批程序,如果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是不可以擅自进行处置的。在这种情况下,碍于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即使已经毁损了,也不会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置,在账面上显示出来的仍然是固定资产的原值。长此以往,固定资产便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在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中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二)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得到会计科目的满足

  当前,公共财物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并逐渐趋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形式基本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了。也就是说,公共卡消费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现金公务消费模式,预算管理已经替代指标模式,现金已经取代了额度。虽然如此,但是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根据新行政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得到会计科目的满足。

  (三)会计报表体系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下显示的不够完整

  根据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事业支出明细表是会计报表必须要反映出来的,而且对于会计报表中附注的部分也没有做过多的规定。而且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的一种,根据相关规定,负债、资产、支出、收入与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的五大组成部分,根据“支出+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的平衡公式来计算,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还是不能被真正地反应出来,从结构上来说,这也与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新增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与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有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与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条例,但是没有文物文化资产。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减值状况可以通过摊销与折旧的计提反映出来,使得事业单位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真实地体现出来。此外,还对摊销与折旧“虚提”的新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规定,也就是在计提摊销与折旧的时候,支出是不能计入进来的,使得非流动基金可以得到直接冲减。另外,在负债要素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根据时间长短把借入的款项分为长期与短期借款,并按照流动的类型将其分为流动性负债与非流动性负债。最后,在收入支出要素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将专项拨款取消了,而且把利息收入归并到其他的收入范围中。

  从整体上来看实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让事业单位的总资产真实地反映出来。将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可以将损耗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如实反映,并保证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一致。在报表中固定资产从原值转变成了静值,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将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表达出来。二是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净资产。从客观层面上来看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了固定基金以及专用基金,单位本身对这些净资产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复计算,从而造成净资产虚增。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数额及其构成。三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为固定资产适时更新积累资金。四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增强资产意识,同时可以提升资产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五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规范收益分配,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另外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真实地反映成本费用。在事业单位进行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是在提取修购基金的过程中是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相关比例进行,但是以上收入与固定资产并无直接的比例关系,那么资产损耗程度就得不到准确的反映。通过计提折旧可以将资产损耗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得到真实的事业成本费用。

  在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过程中,《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同时将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作为其成本,并且对于预计净残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予考虑。在固定资产折旧之后,不管其是否继续使用不能再次进行折旧,对于提前报废的资产也能够二次折旧。在进行计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应该与自有固定资产保持相同。对于需要改建、修缮的部分固定资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进行固定资产成本确定,并重新计算折旧年限以及折旧额。

  从工资薪酬方面来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取消了按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规定,只是统一规定,应将应付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账目设置上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在下面有二级科目“职工福利”),规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也就是说职工福利应与其他职工薪酬一样,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二)新增的会计科目可以让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得到满足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得到会计科目的满足。于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新行政管理体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这一科目的推行下,可以让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得到满足。

  (三)会计报表体系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下更为完善

  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下,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内容得到了重新界定,主要有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得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的层次得到了理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得到了有效地增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经过了几次改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避免不了会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在其施行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一定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苏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28-29

  [2]叶敏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劣对比分析[J].中国外资.2013(07):112

  [3]杨新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9):21-22

  [4]侯晔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分析[J].华章.2013(03):28

  [5]朱妍.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之下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3(11):141-143


相关文章

  • 2014年注册税务师考试大纲--财务与会计
  • 2014年注册税务师考试大纲--财务与会计 上篇 财 务 第一章 财务管理概论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一)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概念 (二)熟悉财务管理的内容 (三)掌握财务管理的环节 二.了解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了解财务管理的环境 第二 ...查看


  • 2015税务师考试大纲--财务与会计
  • 税务师考试大纲--财务与会计 本书涉及的政策法规截至2015 年5 月. 上 篇 财 务 第一章 财务管理概论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一)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概念 (二)熟悉财务管理的内容 (三)掌握财务管理的环节 二.了解财务管理的目 ...查看


  • 2010年暨南大学推免生(保送生)复试考试复习资料(1)
  • 会计 1.名词解释 1) 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又称为对外会计,首要目的是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 2)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又称为对内会计,首要目的是 ...查看


  • 国际会计准则 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
  • 国际会计准则 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 前 言 世界上许多企业都编制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呈报财务报表.虽然这些财务报表在国与国之间看上去可能相同,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同时也可能是由于不 ...查看


  • 关于企业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及报告
  • 一.全面收益的概念及特点 全面收益是计量交易.事项和情况对一个主体所产生影响的总指标.它比净收益所含内容要广泛的多,包括报告期内由于下列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全部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企业与除所有者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换交易和其他 ...查看


  • 盈余管理"度"的分析
  • 纵观以往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提到"适度的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表述,表明理论界注意到了盈余管理存在一个适度和过度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适度与过度",其临界点又是如何权 ...查看


  • 资本公积来源.核算
  • 资本公积的概念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的,但不能计入实收资本的资产价值,或从其他来源取得.由投资者享有的资金. 资本公积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和其他资本公积等. 一.资本公 ...查看


  • 基于DEA的公司人力资源会计效率分析
  • 基于DEA的公司人力资源会计效率分析 作者:周昌仕 王肖英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3期 摘要:尽管对人力资源会计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间断,但人力资本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而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效果则决定 ...查看


  • 2015注会综合阶段考试大纲
  • [东奥小编]201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为3月30日至4月30日,中注协已发布201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以下为2015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综合阶段篇: 目录: 一.会计 二.审计 三.税法 四.财务成本管理 五.公司战略 六.经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