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笠翁对韵
课题:小儿语
课题:小儿语
课题:《治家格言》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
课题:《名贤集》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
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 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课题:《名贤集》(二)
课题:《幼女词》
课题:《陶者》
课题:《题画》
课题:《池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课题:《关山月》
课题:《棉花》
课题:《小松》
课题:《神通诗》(一)
课题:《神通诗》(二)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A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B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课题:笠翁对韵
课题:小儿语
课题:小儿语
课题:《治家格言》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
课题:《名贤集》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
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 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课题:《名贤集》(二)
课题:《幼女词》
课题:《陶者》
课题:《题画》
课题:《池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课题:《关山月》
课题:《棉花》
课题:《小松》
课题:《神通诗》(一)
课题:《神通诗》(二)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A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B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