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备考模拟试卷(第二套)
第I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基础知识题(18分,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忖度(cǔn) 呜咽(yàn) 稼穑(sè) 看觑(qù) ....
B、红绡 (shāo)江渚(zhǔ) 吮舐 (shì) 游弋(yì) ....
C、睥睨(pì) 荻花(dí) 模样(mó) 天堑(jiàn) ....
D、靛青(diàn) 搵泪(wèn) 熅火(yūn) 炽热(chì) ....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国萃 羸弱 自明得意 煊赫一时
B、沉湎 聒噪 畏葸不前 绿草如茵
C、典押 搏弈 娇生贯养 撒手人寰
D、老炼 裨益 平心而论 攻城掠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
不感到羞愧吗?
B.张检查官厉声问道:“请问这个贪官给了你什么好处,你替他为虎作伥,干出这么多
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C.在职场里竞争有时候机会很多,有时候却机会不等人,如果老是瞻前顾后,高不能攀,
低又不就,可能会坐失良机。
D.昨天晚上,那小偷可真够猖狂,李大伯一家就在客厅看电视,他竟然登堂入室,把几
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基地”组织于2011年5月6日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证实其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已经
死亡,并扬言发动报复。
B.即日起,在中国联通营业厅购买“家电下乡”指定手机,不仅农民可享受政府13%的购机
补贴,还可以享受中国联通的话费优惠。
C.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D.去年12月18日,省教育厅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失业返乡农民工随返子
女入学问题,切实保障他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序是(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
①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②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③缕缕白色的炊烟 ④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⑤ 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A.③⑤②①④ B. ③④②①⑤ C. ②③⑤①④ D. ②①⑤③④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
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
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借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像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
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7、选出错误的一项(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唐代浪漫主义诗
歌创作的最高峰,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有一个
儒学大师与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有《孟子》留世,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
七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C.《苏武传》选自《后汉书·李广苏建传》。《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32
-92),字孟坚,东汉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D.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词
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
一, 宋四家(书画)之一。开创豪放词风。
二、科技文阅读(9分,每题3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
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
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
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
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
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
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
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
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
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
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
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
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
定的社会基础。
8、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史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
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10、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
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题3分)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
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
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
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
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
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
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
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
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
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
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
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
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
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
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
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
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
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子仪辟佐朔方府 辟:征召 .
B.以机秉还宰相 秉:通“柄”,权力,权柄。 .
C.黄裳未尝过其门 过:经过。 .
D.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 但:只是 .
1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 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 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 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
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
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
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
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第II卷 主观试题(共61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5分)
译文:
(2)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5分)
译文: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
(4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惑之不解,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
说》)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
学》)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竹 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小巧是出自于竹子本身,那些竹子不
同于井冈山的翠竹,也不像那些张扬的毛竹,是细而软的黄间竹。精致呢,是其面积不大,
也就半亩左右,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篼(dōu)绿意。 )
A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
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
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
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
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
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
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
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
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荫,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这竹子好长,有我两个人高,大约有三米多。其实,我的阳台早已经用上自动晾衣架了,它是新型建筑材料做成的,不生锈,只要一摁开关,就升降自如。我正在思虑着,母亲已把竹竿削好了,青亮青亮的。 )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选自《福建文学》2007年第6期)
17“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
(2)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19 倒数第2段引述《诗经》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20请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五、语言表达(16分)
21、提取句子主干(4分)
上海某网吧通过安装捷报公司开发的“捷报网吧乐园”影视点播系统向网吧用户提供美国派拉蒙等五家电影公司的13部电影作品的行为构成侵权。
22、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有几处写几处)(6分)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还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2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备考模拟试卷(第二套)
第I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基础知识题(18分,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忖度(cǔn) 呜咽(yàn) 稼穑(sè) 看觑(qù) ....
B、红绡 (shāo)江渚(zhǔ) 吮舐 (shì) 游弋(yì) ....
C、睥睨(pì) 荻花(dí) 模样(mó) 天堑(jiàn) ....
D、靛青(diàn) 搵泪(wèn) 熅火(yūn) 炽热(chì) ....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国萃 羸弱 自明得意 煊赫一时
B、沉湎 聒噪 畏葸不前 绿草如茵
C、典押 搏弈 娇生贯养 撒手人寰
D、老炼 裨益 平心而论 攻城掠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
不感到羞愧吗?
B.张检查官厉声问道:“请问这个贪官给了你什么好处,你替他为虎作伥,干出这么多
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C.在职场里竞争有时候机会很多,有时候却机会不等人,如果老是瞻前顾后,高不能攀,
低又不就,可能会坐失良机。
D.昨天晚上,那小偷可真够猖狂,李大伯一家就在客厅看电视,他竟然登堂入室,把几
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基地”组织于2011年5月6日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证实其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已经
死亡,并扬言发动报复。
B.即日起,在中国联通营业厅购买“家电下乡”指定手机,不仅农民可享受政府13%的购机
补贴,还可以享受中国联通的话费优惠。
C.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D.去年12月18日,省教育厅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失业返乡农民工随返子
女入学问题,切实保障他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序是(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
①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②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③缕缕白色的炊烟 ④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⑤ 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A.③⑤②①④ B. ③④②①⑤ C. ②③⑤①④ D. ②①⑤③④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
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
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借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像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
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7、选出错误的一项(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唐代浪漫主义诗
歌创作的最高峰,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有一个
儒学大师与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有《孟子》留世,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
七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C.《苏武传》选自《后汉书·李广苏建传》。《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32
-92),字孟坚,东汉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D.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词
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
一, 宋四家(书画)之一。开创豪放词风。
二、科技文阅读(9分,每题3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
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
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
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
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
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
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
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
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
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
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
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
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
定的社会基础。
8、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史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
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10、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
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题3分)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
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
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
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
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
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
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
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
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
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
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
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
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
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
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
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
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
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子仪辟佐朔方府 辟:征召 .
B.以机秉还宰相 秉:通“柄”,权力,权柄。 .
C.黄裳未尝过其门 过:经过。 .
D.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 但:只是 .
1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 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 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 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
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
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
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
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第II卷 主观试题(共61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5分)
译文:
(2)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5分)
译文: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
(4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惑之不解,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
说》)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
学》)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竹 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小巧是出自于竹子本身,那些竹子不
同于井冈山的翠竹,也不像那些张扬的毛竹,是细而软的黄间竹。精致呢,是其面积不大,
也就半亩左右,竹林的边缘有路和田地围着,远远看去像浓浓的一大篼(dōu)绿意。 )
A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
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
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
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
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
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
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
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
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荫,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这竹子好长,有我两个人高,大约有三米多。其实,我的阳台早已经用上自动晾衣架了,它是新型建筑材料做成的,不生锈,只要一摁开关,就升降自如。我正在思虑着,母亲已把竹竿削好了,青亮青亮的。 )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选自《福建文学》2007年第6期)
17“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
(2)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19 倒数第2段引述《诗经》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20请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五、语言表达(16分)
21、提取句子主干(4分)
上海某网吧通过安装捷报公司开发的“捷报网吧乐园”影视点播系统向网吧用户提供美国派拉蒙等五家电影公司的13部电影作品的行为构成侵权。
22、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有几处写几处)(6分)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还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2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