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书感

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 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片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

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天朝的崩溃》读书感

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 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片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

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相关文章

  • 天朝的崩溃2
  •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此博文包含音乐 (2011-02-10 20:43:59)转载▼ 标签: 林则徐 清政府 <南京条约> 天朝的崩溃 第二次鸦片战争 文化 分类: 观后小感 天朝的崩溃,光看其题目,就大致揣测出这是一 ...查看


  • 用正确的历史观看鸦片战争的意义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联合国际学院 中国社会思潮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用正确的历史观看鸦片战争的意义 学生姓名:刘鑫泽 学号:1330014034 专业名称:PRA 国文班级:国文(14)班 授课教师:龚元之 用正确的历史观看鸦片战争 ...查看


  •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 年级: 2015级 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姓名: 邹福露 学号: 2015030052 密 封 线 报告题目: 一.书目信息: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 ...查看


  •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 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 ...查看


  • 史纲论文-鸦片战争
  • 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 摘要:从1840年到1860到,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论文提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仔细说明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讨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 ...查看


  • 李鸿章传读后感2篇
  •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光镜 薛光明 望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 回忆里却是满目苍痍的中国, 不读历史,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的中国. 带有遗憾的敬仰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查看


  • 浅析农民阶级革命局限性
  • 2010--2011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中文09-1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浅析农民阶级革命局限性 --以太平天国为例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 ...查看


  • 大学生必看好书推荐历史类
  • 历史学之好书推荐 1.<全球通史>(美国)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5月 推荐理由: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 ...查看


  •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的建成和不断的扩建,彰显着大清国无法形容的富饶.然而也是因为太过于富裕,使当权者得意忘形,竟然闭关锁国,不与其他国家交流.当欧洲科学之风盛行的时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候.大清却还是保持着几千年的农业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