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的悲剧意蕴

2010.6

论《西游记》的悲剧意蕴

□张义君(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长沙410116)

关键词:悲剧意蕴秩序信仰隐喻

摘要:对于《西游记》喜剧性意蕴的阐释无疑“前人之述备矣”,然而对于其“悲剧”性意蕴的阐述鲜有深入探讨。本文

从孙悟空:英雄的悲剧、神魔:秩序的悲剧、取经:信仰的悲剧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游记》主题的悲剧性意蕴,并认为《西游

记》主题有着对人类某种悲剧性命运的隐喻。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三

种学说。

第一种是阶级斗争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是张天

翼。他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从小说中神与魔的斗争“联

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

民———之间的斗争”,说作者是“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深感

从这部神魔小说中归结出一个政治性的主题确实颇

为枘凿。认为“:对现实政治的讽刺顶多只是这部神

魔小说的附带性的内容,是信手之笔,是讽喻世态人

情中的涉笔成趣。”②

第二种是反映现实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林庚

和蔡铁鹰。林庚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以取经故事

为主体的讲史性传奇和江湖上的历险记”,“西天之

行的危险行程便是闯荡江湖的集中与变形”,“孙悟

空是一个闯荡江湖的英雄形象”③。蔡铁鹰则把《西游

记》中各情节与明代社会现实一一对应,可以说他是

把《西游记》看作一面映照社会的镜子,如天宫责任

分配相当于明代政治结构,唐僧之无束缚(因其亦可

能脱离取经队伍)反映出权利的缺乏制约与人治因

素④等等。这些观点固然道出了小说的文化学意义,

但忽视了小说内容的意蕴层面,因而很难揭示出小

说的深层意蕴。

第三种是游戏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是鲁迅与胡

适。明清以来的许多评点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参

禅、悟道的宣传宗教的奇书。从而认为:“悟之者在儒

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⑤……以猿为心

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而归于紧箍一

咒,能使心猿驯服……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⑥。

鲁迅与胡适批判了这种牵强附会的“微言大义”式的

研究,认为:“此书实则出于游戏”⑦,“全书以诙谐滑

稽为宗旨。”⑧这大概是游戏说的滥觞了。然而这种观

点几乎否定了《西游记》深刻内蕴存在的可能性,实

大可商榷。

对于《西游记》主题意蕴特别是喜剧性意蕴的阐

释无疑“前人之述备矣”,然而对于其“悲剧”性意蕴

的阐述虽在评论中偶有所见,如:“孙悟空的大

闹天

宫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它寓言般地

概括了封建社会

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⑨,但鲜见深入探讨。据

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西游记》主题的悲剧性意

蕴进行探讨。

一、孙悟空:英雄的悲剧

说孙悟空是一个悲剧性英雄,并不在于其大闹

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收伏压在五行山下而最终皈

依佛门,而是当把其放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来观照

时,会发现孙悟空的命运其实是英雄的悲剧性命运

的隐喻。

小说在孙悟空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

美德。如:嫉恶如仇、坚忍不拔、见义勇为、诙谐幽默

等等。诚然许多神佛的本领都比他大,但他们却没有

像他一样自由的心,即所谓的“妖气”,而正是这种

“妖气”使孙悟空超越了一般神佛。夏志清认为他“不

满于田园生活之乐以及追求力量和知识的抱负,可

以看成是自觉的追求完善的标志”。孙悟空形象实际

上代表了人类对于自身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的一种

理想。

照世俗的逻辑看来,孙悟空是天地所孕的仙胎,

这种不平凡的出生注定了其生命历程中将承担更多

的责任。所谓本领越大,责任越大。然而孙悟空并不

认同这一点,因为这并不符合他的天性,因此他只想

摆脱各种束缚。如张书绅所说:“《西游》……始终不

外一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⑩而孙

悟空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想要使“心灵从矛盾中挣

脱出来”追求“自我统一”輥輯訛的过程。孙悟空的悲剧,并

非是失去自由的悲剧,而是在无穷尽的限制与束缚

中永难实现其追求的悲剧。他总在做着没有终点的

事,他一次次地降妖除魔却又一次次地最后让他的

047名作

欣赏

2010.6

俘虏被各类神佛带走。他就是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一

次次重复推着巨石上山的西绪福斯。他超越了生死

的轮回却也失去了用死解脱痛苦的权利而不得不在

五行山下寂寞地生活五百年。他冲出了五行山的束

缚却又不得不受制于紧箍咒。然而,最大的紧箍还在

于唐僧的“义”加给他的巨大的责任。在这种责任面

前他无可逃遁。因为如此,诸天神佛也都有了教训和

协助他的理由。孙悟空终于一步步由叛逆者转变成

为现存秩序的维护者从而完成了他的皈依之旅。然

而通过小说文本,我们却发现了唐僧所谓的“义”其

实与其“昏”是一张纸的两面,众神佛的协助又与他

们的纵容妖邪是密不可分的。孙悟空的悲剧性就在

于:他越努力维护的东西却越显露出巨大的荒谬性。

当然,孙悟空并非一个被嘲弄的对象,他是一个英

雄。他的徒劳无功并非没有意

义,恰恰相反,他事实

上隐喻着人类所追求的恰恰不在其结果而在其过

程。如

林庚所分析:“西天取经为整个故事设置了一

个最终目的并由此而展开了整个故事过程。而这个

过程中孙悟空所起的作用就是围绕着护送唐僧而展

示他作为英雄好汉的全部品格与行动。这与取经的

结果并无直接关系。孙悟空关心的是这个过程,而不

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輰訛輥当然,这也是英雄们命定的悲

剧,抑或是人类命定的悲剧。

二、神魔:秩序的悲剧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

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

肯定,后者应被否定,这就是秩序。神佛就是这种代

表正义与永恒的秩序的建立者与维护者,妖魔则是

这一秩序的反动。《西游记》中群妖的遭遇整合起来,

其实可以看做是小说的另一条相反而并行的线索。

如傅修延所说,妖的生活实际是对取经五众的“模

拟”。后者“都是因为没有遵守正统的秩序而沦为异

类,又都回过头来追求正统终成正果”,而妖怪与之

有相同的前因,却成就了相反的后果。然而作者却对

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

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

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更是不在话

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如鲁迅所说:

“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輱訛輥

严整有序的天上世界本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

在,但在未入正道的孙悟空这样的妖的面前却显得

那样腐朽无能、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以至于不堪一

“闹”。在这里妖构成了对现存秩序存在的合理性的

嘲弄。而取经途中,那些妖魔大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神下凡可以成魔,魔升天则成神。如:比丘

国的国丈是寿星的一只白鹿,平顶山金角、银角大王

是太上老君的两个童子,通天河魔头是观音菩萨莲

花池里的金鱼……这些妖魔或者私自逃入人间,或

者是有意驱遣下凡,这些都可以说明神佛统治的腐

朽和天界秩序的紊乱。而人间国度里也是“文也不

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到处都呈现出阴阳

错乱,世道颠倒的不祥气氛。国君沉溺声色,宠信道

术、道士,妄求长生,而那些道士、全真,无一例外都

是别有用心的妖精所幻化,如乌鸡国的全真意在篡

位,比丘国的道人想吃小儿心肝,车迟国的三位“大

仙”把持朝政,四处捉拿和尚服役,凡些种种描写,从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活动中,都能找到明显的痕迹。

神佛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秩序从

某方面来说实

际上也束缚了自己。秩序,简言之即是把一切神无法

管理的统称为妖,然后由神(天宫)一概加诛,而佛

在一旁做适当和解以缓和矛盾,而神自己也必须服

从命运与秩序:玉帝需修一千七百五十劫才能登基,

奎木狼与披香殿玉女唯有下凡方可来往輥輲訛……

这样,我们应该可看到,在这一神佛世界上有一

更高意志支配着宇宙,无论神还是人都无法逃避。这

一更高主宰的手掌,恐怕连如来也难以跳出,故只好

以“空”来逃避———这亦是无奈与悲凉。另一方面,神

佛的存在也需依赖妖的存在,“灭尽了妖怪,他无边

的佛法便无从施展,西天的统治自然失去了合法性,

留着几个妖怪正好凝聚众佛之心”輳輥訛,所谓“烦恼即菩

提”“,普度众生乃佛祖的大慈,天路无极是为佛祖的

大悲”輴輥訛。如来在收大鹏妖时也要许之以口祭。

本来人类为了处理好关系,解决矛盾,根据各种

公认的法则建立了秩序,其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这

种秩序一旦被建立起来后却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内

驱力而日益僵化,最终反而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奴役

人类自身。因此,《西游记》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类秩序

的悲剧的隐喻。

三、取经:信仰的悲剧

小说中的取经事业经作者的反复渲染,成了一

项光明、正义又极为艰巨的事业,这可以理解为人类

的某种信仰。为了追求这种信仰,唐僧师徒历经八十

一难,终成正果。这体现了人类为追求理想而坚忍不

拔、勇往直前、不胜不止的奋斗历程和积极进取的顽

强毅力和摧毁一切邪恶势力、征服大自然的愿望。然

而小说在最后却消解了人类的这一努力。神圣的取

经事业最终只不过是天地神佛的一场游戏。那些阻

挠的妖魔皆与他们有亲,被孙悟空打败的妖魔们最

后都被其主人们收去照样为神,在天国里享受永恒

的幸福,根本无需历经八十一难。这对唐僧师徒无疑

是一个讽刺,也构成对历经艰辛而追求终极意义的

人类的反讽。

古代文学

048名作

欣赏

2010.6

当唐僧到达后,阿傩、伽叶居然向他们索要人

事,不得乃与无字之经,孙悟空不服上告,佛祖居然

为这种索贿辩护:“你且休嚷!他两个向你要人事之

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空传,亦不可空取。向时

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

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他三斗

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

孙没钱使用。”輵訛輥如来封猪八戒为净坛使者,八戒不满

意,吵吵嚷嚷,佛祖就说:“天下四大部州,瞻

仰吾教

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一个有受用的品

级,如何不好?”輶訛輥

法相尊严的佛教教主,丝毫也没有板起脸孔装

正经,而是开口闭口就显得

这么市侩,在这里神圣的

宗教原则让位给了世俗法则,这样,信仰的崇高意义

就被消解了。

何满子认为:“《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是建立在传

统艺术经验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

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

术的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的

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进行了嘲弄。”輷訛輥

当然,从文化学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没有

宗教信仰的民族,所以出现这样嘲弄宗教的事也是

很自然的。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玩世不恭之意

寓焉”輮訛輦。“玩世不恭”一词实则暗含一种对悲剧性命

运的主观本能的回避。这恰恰可以看做是对人类信

仰的悲剧的隐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者以表面上的“玩世不

恭”在游戏的笔墨下深藏了悲剧意蕴,乃至于给人以

“喜剧”的错觉。尼采认为希腊古典悲剧“所有这些面

具下藏着一个神”,我们亦可认为《西游记》中众多的

悲剧人物亦是一个人物,所有的悲剧都是同一的,所

有人物的经历都隐喻着人类在追求与失望之间循

环。“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应该说

《西游记》的故事是完满的,人物的最终归宿也是理

想的,然而这种回报恰恰是对人类高贵价值的嘲弄,

因此完满的结局仍是一种毁灭,从这种意义来说《西

游记》的主题意蕴是悲剧性的。

作者简介:张义君,文学硕士,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综

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

①张天翼:《西游记札记》,见《张天翼文集》(九),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②輷訛輥何满子:《〈西游记〉前言》,见吴承恩:《西游记》,岳

麓书社,1995年版,第3页,第4页。

③輰訛輥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45

页,第87页。

④蔡铁鹰:《再看〈西游记〉:吴承恩眼中的现实社会》,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

期,第513-第516页。

⑤[清]刘一明:《西游记原旨叙》,见朱一玄编《明清小说

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

页。

⑥[明]谢肇:《五杂俎·卷十五·事部》(十五),见朱一玄

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428页。

⑦輱訛輥輮訛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1973

版,第139页,第140页。

⑧胡适:《〈西游记〉考证》,见《胡适文集》(六),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⑨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109

页。

⑩[清]张书绅:《西游记总论》,见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

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輯訛輥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见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名

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輲訛輥輵訛輥訛輶輥吴承恩:《西游记》,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35

页,第750页,第762页。

輳訛輥戴庆华:《看破妖雾》,见《书屋》,2002年第7期,第29

页-第30页。

輴訛輥史铁生:《我之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

页。

輯訛輦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见《鲁迅杂文全集·坟》,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3.

[3]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M].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6.

[4]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1.

[5]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2.

[6]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4.

[7]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赵红玉)

E-mail:[email protected]

古代文学

049

2010.6

论《西游记》的悲剧意蕴

□张义君(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长沙410116)

关键词:悲剧意蕴秩序信仰隐喻

摘要:对于《西游记》喜剧性意蕴的阐释无疑“前人之述备矣”,然而对于其“悲剧”性意蕴的阐述鲜有深入探讨。本文

从孙悟空:英雄的悲剧、神魔:秩序的悲剧、取经:信仰的悲剧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游记》主题的悲剧性意蕴,并认为《西游

记》主题有着对人类某种悲剧性命运的隐喻。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三

种学说。

第一种是阶级斗争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是张天

翼。他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从小说中神与魔的斗争“联

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

民———之间的斗争”,说作者是“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深感

从这部神魔小说中归结出一个政治性的主题确实颇

为枘凿。认为“:对现实政治的讽刺顶多只是这部神

魔小说的附带性的内容,是信手之笔,是讽喻世态人

情中的涉笔成趣。”②

第二种是反映现实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林庚

和蔡铁鹰。林庚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以取经故事

为主体的讲史性传奇和江湖上的历险记”,“西天之

行的危险行程便是闯荡江湖的集中与变形”,“孙悟

空是一个闯荡江湖的英雄形象”③。蔡铁鹰则把《西游

记》中各情节与明代社会现实一一对应,可以说他是

把《西游记》看作一面映照社会的镜子,如天宫责任

分配相当于明代政治结构,唐僧之无束缚(因其亦可

能脱离取经队伍)反映出权利的缺乏制约与人治因

素④等等。这些观点固然道出了小说的文化学意义,

但忽视了小说内容的意蕴层面,因而很难揭示出小

说的深层意蕴。

第三种是游戏说。代表性的研究者是鲁迅与胡

适。明清以来的许多评点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参

禅、悟道的宣传宗教的奇书。从而认为:“悟之者在儒

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⑤……以猿为心

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而归于紧箍一

咒,能使心猿驯服……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⑥。

鲁迅与胡适批判了这种牵强附会的“微言大义”式的

研究,认为:“此书实则出于游戏”⑦,“全书以诙谐滑

稽为宗旨。”⑧这大概是游戏说的滥觞了。然而这种观

点几乎否定了《西游记》深刻内蕴存在的可能性,实

大可商榷。

对于《西游记》主题意蕴特别是喜剧性意蕴的阐

释无疑“前人之述备矣”,然而对于其“悲剧”性意蕴

的阐述虽在评论中偶有所见,如:“孙悟空的大

闹天

宫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它寓言般地

概括了封建社会

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⑨,但鲜见深入探讨。据

此,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西游记》主题的悲剧性意

蕴进行探讨。

一、孙悟空:英雄的悲剧

说孙悟空是一个悲剧性英雄,并不在于其大闹

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收伏压在五行山下而最终皈

依佛门,而是当把其放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来观照

时,会发现孙悟空的命运其实是英雄的悲剧性命运

的隐喻。

小说在孙悟空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

美德。如:嫉恶如仇、坚忍不拔、见义勇为、诙谐幽默

等等。诚然许多神佛的本领都比他大,但他们却没有

像他一样自由的心,即所谓的“妖气”,而正是这种

“妖气”使孙悟空超越了一般神佛。夏志清认为他“不

满于田园生活之乐以及追求力量和知识的抱负,可

以看成是自觉的追求完善的标志”。孙悟空形象实际

上代表了人类对于自身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的一种

理想。

照世俗的逻辑看来,孙悟空是天地所孕的仙胎,

这种不平凡的出生注定了其生命历程中将承担更多

的责任。所谓本领越大,责任越大。然而孙悟空并不

认同这一点,因为这并不符合他的天性,因此他只想

摆脱各种束缚。如张书绅所说:“《西游》……始终不

外一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⑩而孙

悟空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想要使“心灵从矛盾中挣

脱出来”追求“自我统一”輥輯訛的过程。孙悟空的悲剧,并

非是失去自由的悲剧,而是在无穷尽的限制与束缚

中永难实现其追求的悲剧。他总在做着没有终点的

事,他一次次地降妖除魔却又一次次地最后让他的

047名作

欣赏

2010.6

俘虏被各类神佛带走。他就是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一

次次重复推着巨石上山的西绪福斯。他超越了生死

的轮回却也失去了用死解脱痛苦的权利而不得不在

五行山下寂寞地生活五百年。他冲出了五行山的束

缚却又不得不受制于紧箍咒。然而,最大的紧箍还在

于唐僧的“义”加给他的巨大的责任。在这种责任面

前他无可逃遁。因为如此,诸天神佛也都有了教训和

协助他的理由。孙悟空终于一步步由叛逆者转变成

为现存秩序的维护者从而完成了他的皈依之旅。然

而通过小说文本,我们却发现了唐僧所谓的“义”其

实与其“昏”是一张纸的两面,众神佛的协助又与他

们的纵容妖邪是密不可分的。孙悟空的悲剧性就在

于:他越努力维护的东西却越显露出巨大的荒谬性。

当然,孙悟空并非一个被嘲弄的对象,他是一个英

雄。他的徒劳无功并非没有意

义,恰恰相反,他事实

上隐喻着人类所追求的恰恰不在其结果而在其过

程。如

林庚所分析:“西天取经为整个故事设置了一

个最终目的并由此而展开了整个故事过程。而这个

过程中孙悟空所起的作用就是围绕着护送唐僧而展

示他作为英雄好汉的全部品格与行动。这与取经的

结果并无直接关系。孙悟空关心的是这个过程,而不

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輰訛輥当然,这也是英雄们命定的悲

剧,抑或是人类命定的悲剧。

二、神魔:秩序的悲剧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

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

肯定,后者应被否定,这就是秩序。神佛就是这种代

表正义与永恒的秩序的建立者与维护者,妖魔则是

这一秩序的反动。《西游记》中群妖的遭遇整合起来,

其实可以看做是小说的另一条相反而并行的线索。

如傅修延所说,妖的生活实际是对取经五众的“模

拟”。后者“都是因为没有遵守正统的秩序而沦为异

类,又都回过头来追求正统终成正果”,而妖怪与之

有相同的前因,却成就了相反的后果。然而作者却对

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

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

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更是不在话

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如鲁迅所说:

“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輱訛輥

严整有序的天上世界本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

在,但在未入正道的孙悟空这样的妖的面前却显得

那样腐朽无能、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以至于不堪一

“闹”。在这里妖构成了对现存秩序存在的合理性的

嘲弄。而取经途中,那些妖魔大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神下凡可以成魔,魔升天则成神。如:比丘

国的国丈是寿星的一只白鹿,平顶山金角、银角大王

是太上老君的两个童子,通天河魔头是观音菩萨莲

花池里的金鱼……这些妖魔或者私自逃入人间,或

者是有意驱遣下凡,这些都可以说明神佛统治的腐

朽和天界秩序的紊乱。而人间国度里也是“文也不

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到处都呈现出阴阳

错乱,世道颠倒的不祥气氛。国君沉溺声色,宠信道

术、道士,妄求长生,而那些道士、全真,无一例外都

是别有用心的妖精所幻化,如乌鸡国的全真意在篡

位,比丘国的道人想吃小儿心肝,车迟国的三位“大

仙”把持朝政,四处捉拿和尚服役,凡些种种描写,从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活动中,都能找到明显的痕迹。

神佛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秩序从

某方面来说实

际上也束缚了自己。秩序,简言之即是把一切神无法

管理的统称为妖,然后由神(天宫)一概加诛,而佛

在一旁做适当和解以缓和矛盾,而神自己也必须服

从命运与秩序:玉帝需修一千七百五十劫才能登基,

奎木狼与披香殿玉女唯有下凡方可来往輥輲訛……

这样,我们应该可看到,在这一神佛世界上有一

更高意志支配着宇宙,无论神还是人都无法逃避。这

一更高主宰的手掌,恐怕连如来也难以跳出,故只好

以“空”来逃避———这亦是无奈与悲凉。另一方面,神

佛的存在也需依赖妖的存在,“灭尽了妖怪,他无边

的佛法便无从施展,西天的统治自然失去了合法性,

留着几个妖怪正好凝聚众佛之心”輳輥訛,所谓“烦恼即菩

提”“,普度众生乃佛祖的大慈,天路无极是为佛祖的

大悲”輴輥訛。如来在收大鹏妖时也要许之以口祭。

本来人类为了处理好关系,解决矛盾,根据各种

公认的法则建立了秩序,其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这

种秩序一旦被建立起来后却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内

驱力而日益僵化,最终反而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奴役

人类自身。因此,《西游记》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类秩序

的悲剧的隐喻。

三、取经:信仰的悲剧

小说中的取经事业经作者的反复渲染,成了一

项光明、正义又极为艰巨的事业,这可以理解为人类

的某种信仰。为了追求这种信仰,唐僧师徒历经八十

一难,终成正果。这体现了人类为追求理想而坚忍不

拔、勇往直前、不胜不止的奋斗历程和积极进取的顽

强毅力和摧毁一切邪恶势力、征服大自然的愿望。然

而小说在最后却消解了人类的这一努力。神圣的取

经事业最终只不过是天地神佛的一场游戏。那些阻

挠的妖魔皆与他们有亲,被孙悟空打败的妖魔们最

后都被其主人们收去照样为神,在天国里享受永恒

的幸福,根本无需历经八十一难。这对唐僧师徒无疑

是一个讽刺,也构成对历经艰辛而追求终极意义的

人类的反讽。

古代文学

048名作

欣赏

2010.6

当唐僧到达后,阿傩、伽叶居然向他们索要人

事,不得乃与无字之经,孙悟空不服上告,佛祖居然

为这种索贿辩护:“你且休嚷!他两个向你要人事之

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空传,亦不可空取。向时

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

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他三斗

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

孙没钱使用。”輵訛輥如来封猪八戒为净坛使者,八戒不满

意,吵吵嚷嚷,佛祖就说:“天下四大部州,瞻

仰吾教

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一个有受用的品

级,如何不好?”輶訛輥

法相尊严的佛教教主,丝毫也没有板起脸孔装

正经,而是开口闭口就显得

这么市侩,在这里神圣的

宗教原则让位给了世俗法则,这样,信仰的崇高意义

就被消解了。

何满子认为:“《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是建立在传

统艺术经验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

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

术的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的

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进行了嘲弄。”輷訛輥

当然,从文化学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没有

宗教信仰的民族,所以出现这样嘲弄宗教的事也是

很自然的。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玩世不恭之意

寓焉”輮訛輦。“玩世不恭”一词实则暗含一种对悲剧性命

运的主观本能的回避。这恰恰可以看做是对人类信

仰的悲剧的隐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者以表面上的“玩世不

恭”在游戏的笔墨下深藏了悲剧意蕴,乃至于给人以

“喜剧”的错觉。尼采认为希腊古典悲剧“所有这些面

具下藏着一个神”,我们亦可认为《西游记》中众多的

悲剧人物亦是一个人物,所有的悲剧都是同一的,所

有人物的经历都隐喻着人类在追求与失望之间循

环。“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应该说

《西游记》的故事是完满的,人物的最终归宿也是理

想的,然而这种回报恰恰是对人类高贵价值的嘲弄,

因此完满的结局仍是一种毁灭,从这种意义来说《西

游记》的主题意蕴是悲剧性的。

作者简介:张义君,文学硕士,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综

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

①张天翼:《西游记札记》,见《张天翼文集》(九),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②輷訛輥何满子:《〈西游记〉前言》,见吴承恩:《西游记》,岳

麓书社,1995年版,第3页,第4页。

③輰訛輥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45

页,第87页。

④蔡铁鹰:《再看〈西游记〉:吴承恩眼中的现实社会》,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

期,第513-第516页。

⑤[清]刘一明:《西游记原旨叙》,见朱一玄编《明清小说

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

页。

⑥[明]谢肇:《五杂俎·卷十五·事部》(十五),见朱一玄

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428页。

⑦輱訛輥輮訛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1973

版,第139页,第140页。

⑧胡适:《〈西游记〉考证》,见《胡适文集》(六),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⑨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109

页。

⑩[清]张书绅:《西游记总论》,见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

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輯訛輥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见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名

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輲訛輥輵訛輥訛輶輥吴承恩:《西游记》,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35

页,第750页,第762页。

輳訛輥戴庆华:《看破妖雾》,见《书屋》,2002年第7期,第29

页-第30页。

輴訛輥史铁生:《我之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

页。

輯訛輦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见《鲁迅杂文全集·坟》,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3.

[3]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M].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6.

[4]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1.

[5]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2.

[6]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4.

[7]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赵红玉)

E-mail:[email protected]

古代文学

049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古典小说评论
  • 大师叙写的民族心灵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问系列"丛书总序 宁宗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而且历千年而血脉不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蔚为奇观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准确地说:"中国是特别东 ...查看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 D 我的答 ...查看


  • 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编复习资料
  • 中编 (1895-1905) 第一章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 第一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 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 ...查看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 分)1.0 分A.美育属于人文教育.B.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C.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D.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查看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1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 一.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g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学校: 系别: 班级: 姓名: 内部资料出版社 二〇一一年八月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 ...查看


  • 十二金钗判词和[红楼梦曲]悲剧意蕴的五个层次
  • ContemporaryStudyonADreamofRedMansions当代红学 十二金钗判词和<红楼梦曲>悲剧意蕴的五个层次 王棋君 (铜仁学院 红楼梦研究所,贵州 铜仁554300) 摘过程. 要:文章就<红楼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