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亢嘹亮鸣叫,一阵短暂优雅的滑翔之后,白鹳和天鹅们纷纷散落在开阔的湖面上,每年十月底开始,数以万计的候鸟来鄱阳湖过冬,每一个家族都能享有这片丰盛的水草地。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3085.htm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而《诗经》中的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许是世界上揭示飞鸟与湿地之间亲密关系的最诗意的记载。
这里是鄱阳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畔,古称番邑,是秦始皇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首批设立的县。自古以来,素有“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称,至今,当地最流行的白酒就是“饶州酒”,贯穿县城的那条河流叫“饶河”。这也是一座与鄱阳湖最有历史渊源的县,走街串巷,有个词最频繁地进入你的视线:湖城。
车轮驶入鄱阳县,广场雕塑、街边路灯、指示牌,每一处都有天鹅的造型,或俯首沉思,或展翅翱翔,无不流露出其与生俱来的优雅姿态。
一湖清水,白鹤翩翩
跟随着“天鹅”的身影,我们进入亚洲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为351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以自然的鄱阳湖、河流、草州、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拥有湿地植物141种;鱼类资源108种;鸟类资源132种。
正值隆冬时节,清冽的空气为公园增添了一分寂寥。穿过一小片竹林,便是乌金汉码头,乌金汊有99个岭88个洼,1967年,一批下放知青在这里种下大批树木,其中包括珍贵树种银杏、板栗、柏树等。坐在水上巴士中望去,湖面上最翠绿的一隅便是乌金汊。从码头搭乘景区专属的水上巴士,可以游览湿地公园的内湖和外湖,其中,内湖仅占58平方公里。越往内湖深处行进,湖水愈加清澈,冬日稀薄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洒在湖面上,那浅浅的蓝让人想起在高原人们对湖泊的称呼:海子。
刚过乌金汊,湖面上出现几根竹竿,三两只乌停留其上,看上去就像正在弹奏水上钢琴。我们此行的向导、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曹刚介绍说,那是野鱼鹰,从北方飞翔而来,喜欢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以及固定物上,于是公园工作人员在湖中竖起木桩,成为野鱼鹰的专属休憩地。
这只是来鄱阳湖越冬的数十万只候鸟中的一种。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5毫米,形成适宜鸟类生存的气候条件,加上长江鱼类溯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虾、螺、蚌等软体动物在此大量繁殖,成为候鸟丰盛的食物。因此,每年10月底,成群结队的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一直停留到次年3月。特别是其中的白鹤,占到全球白鹤总数的90%以上。1985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闻讯带着世界各地的专家来鄱阳湖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在鄱阳湖的大湖池看到由1,350只白鹤组成的罕见“鹤林”时,许多人热泪盈眶,并称这一壮观的场面为“中国的第二座长城”。
即便如此,能亲眼看见白鹤也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当我们的水上巴士刚刚驶入外湖,向导曹主任忽然站起身向外张望,声音也一下子兴奋起来,“白鹤”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的视线越过一片灰鹤,果然发现了两只白色的身影,依稀可以看见其头部和双腿呈砖红色,没过多久,它们便消失在片遍布枯草的滩地中,天空中依稀可见那翅膀下的黑色飞羽,应该是两只成年的白鹤了。“有些专业观鸟者一辈子也遇不见啊!”回到座位上,曹主任仍为我们的好运气感到高兴,“每年10月底,这些白鹤从西伯利亚一路南飞,经历数月,飞到江苏盐城落下,觅食一周之后继续前行,最终抵达鄱阳湖。”目前,全世界现存的白鹤仅有3,000多只,零散地分布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地带,而这一族群天生的“独身主义”(注:每只雌性白鹤一生只孕育两只蛋,而这两只自出生之日便相斗,直至斗死其中一只),让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存活下来的白鹤平均每只寿命高达70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香油洲,最诗意的草海
几乎所有的鸟在越冬期都是胆怯的,因此,我们的水上巴士始终缓缓前行,将马达声降到最低。外湖两边,望不到尽头的黄泥堤岸上,堆积了不少大型渔网,还有辛勤劳作的渔民们,女人在埋头清理渔网,男人在一起打造渔船,天空中,不时有威群结队的白额雁(俗称大雁)和赤麻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飞过,与当地放养的黄牛一起,描绘出派趣味盎然的水上田园风光。而早有耳闻的牛背鹭,据说只在夏天才会出现在黄牛背上。
在外湖遇见的唯一―艘渔船,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渔船体”,由四只小船捆绑而成,上面站满了鱼鹰,在两位老渔民的指挥下捕鱼。像这样传统的猎渔方式,在别处已很少看到,而野鱼鹰也是在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之一。
香油洲是我们登陆后的第一站,这里拥有中国最诗意的大草原:春天,遍地开放的红花草,将这里装扮成一个粉色世界,夏天,烟波浩淼的天地间,是一片苍翠无垠的“江南草海”;秋天,芦苇片片,宛若白居易的那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景致:冬天,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在宽阔的草洲上蜿蜒无限,候鸟出没其间,仿佛人间仙境。
因此,当被问到哪个季节的鄱阳湖最美时,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都笑而不答。只是当我们行走在香油洲上时,向导曹主任指着那些黄得泛白的草说,“夏天的时候,它们绿得没有一丝杂质,看得人心里发颤。”而在夏秋之交,坐着小船穿行在荻花丛中,是他记忆里最美的家乡画卷。
冬日的香油洲,少了一些色彩,多了几许宁静。穿梭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灰白色的芦苇、土黄色的枯草,和几处小湖泊是最常见的风景。草洲上的牛群,是附近村民用船只运过来的,牛儿们在洲上一呆就是两三个月,这里的水草营养好,无公害,肉牛总能卖出好价钱。
脚下的苔草,仿佛厚重的地毯铺在这一片湿地之上,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安全大道,然而,走在上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十来分钟,双脚便开始感觉沉重。偶尔遇见的几株杨树上,挂满了用来呼吸水分的“气根”,这个时候,才发现鞋底已经沾上了湿润的泥土,前方,一条小河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枯水季节形成的退湖湖水,仅深一尺左右,成为越冬候鸟的最佳觅食地,不远处干涸的地面上清晰的鸟爪印迹证明了这点。此时,我忽然想起鄱阳县的古名“番邑”,“番”字恰似一只乌爪踩在田地上,而鄱阳县的县名比湖名早了800多年,这样看来,鄱阳县自古就是一个吸引候鸟的地方,这样看来,现在鄱阳县政府提出的“浪花上的城市,鸟语下的乡村”,也算是实至名归。
传说这里原先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洲上土壤肥沃,村子的四周种了很多芝麻,家家都有磨香油的油坊,因此得名香油洲。另一
种说法是,丰水期时,这里的草被肥沃的淤泥淹没了,等枯水期时,革慢慢发芽生长,有的草最高可达1.5米,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上面就像浮了层油,并伴有浓郁的清香味,因此,这里就叫香油洲。曹主任介绍,去年12月份,2,000多名驴友组织来香油洲露营,苍翠的草原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场面蔚为壮观。现在来香油洲,除了观鸟,还可以玩障碍车等游戏,而香油洲跑马场和印象鄱阳湖项目已经启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感受鄱阳湖的独特风情。被天鹅追随的“鸟人”
早晨搭乘水上巴士的时候,我看见一名工作人员提着一个牌子:候鸟责任保护区。据说是要放置在湿地公园相应的位置,这些警示牌由湿地公园的候鸟救护中心,以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站和渔业林业部门联合发起的。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列入中日保护协定的有55种,列入中澳保护协定的有14种。
在公园里,每天有一批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保护候鸟,“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也在公园里不时出现。事实上,多少年来,当地村民已经习惯了候鸟的存在,爱鸟护乌,妇孺皆知。
在坐落于公园内白沙洲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我们见到了只东方白鹳,与园区中心的岛屿上的十来只灰鹤、白枕鹤和蓑羽鹤在
起。也许是因为集体观念没有其他鹤类那么强,没过几分钟,这只东方白鹳便迈着轻盈的脚步,径直走向水中长台,远离那些远看与它相似的“鹤兄鹤弟们”,独自临水而立,在阳光下显得孤傲无比。借着块大石头的掩护,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它:眼眶和细长的双腿是红褐色,粗长的喙呈灰黑色,除了羽侧和尾部是黑色外,浑身洁白。
一个多月前,当地村民在鄱阳湖湿地公园内发现了这只受伤的“大鸟”,并将它及时送到救护站。东方白鹳属濒危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全球仅存不到3,000只。“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只,价值人民币20多万。”
说这话的是刘武,是鄱阳县野生动植物研究中心的主任,被戏称为“中国第一鸟人”,曾经在金融行业身居要职,后来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是养鸟,于是,投资近千万元打造出了中国的“天鹅湖”,被西方媒体誉为“天鹅王国里的年轻国王”。
“我的大学是在南昌念完的,但直到去年来鄱阳湖考察,才发现这里的湿地大草原,比我去过的内蒙古和新疆的草原还要美!”眼光敏锐的他,决定在这里设立候鸟驯养基地,保持湿地公园整个生物链的完整,给鸟类,也给人类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态环境,这一想法与鄱阳国家湿地公园不谋而台。这位通晓鸟语的传奇“鸟人”,只要发出一声号令,那些平日神秘高贵的天鹅便翩翩而至,有的时候,他在开车,天鹅便在车窗边一路跟随。“天鹅是很有灵性的鸟类,它们会把出生时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或人认作母亲,并且再不改变。”由此,刘武计划将来与湿地公园一起推出“认领天鹅宝宝”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鸟类的行动中。
科学园的一侧,有一片幽静的小树林,里面搭建了八间小木屋,那是专为繁衍后代的候鸟们搭建的“蜜月房”,在另一侧是一处人工围成的“湿地”湖泊,这里将种植鄱阳湖湿地公园内的30C多种湿地植物,向人们展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
鄱阳古城,在水―方
湿地公园的最高点,在斗笠山山顶。这座远看海拔并不高的岛屿,爬起来却有些吃力。站在顶端,整个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色尽人眼底,正前方的个小渔村,仿佛漂浮在湖中。据曹主任介绍,那里的村民大多姓范,相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1036年,范仲淹被贬任饶州(今部阳)知府,虽然在鄱阳只有一年时间,但他至今仍是许多鄱阳人爱念叨的“知府范文正”。鄱阳县城老城区的建设规划就是在范仲淹手上做的,并且当时就设计好了防火设施、下水道等。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通过观察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来描写洞庭湖的。而在鄱阳县城中心历史最悠久的芝山公园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他使用过的书房碧云轩,前面就是修建于唐朝年间的芝山寺,古寺一侧墙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唐井,也是范仲淹当年为庆祝挖井成功留下的墨宝。“怎么样?我们湿地公园的LOGO?”鄱阳县旅游局局长胡凌锋指向手中的名片,最上面一行是四只飞翔的鸟,分别是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初看是飞鸟,细看似祥云。”听完我们的回答,他的眼里闪过一丝愉悦的光芒,“我们鄱阳,真的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没错,除了鄱阳湖以及其中的龙吼山、饶娥庙等,鄱阳县城内也遍布历史遗迹。位于县城中心地段的永福寺塔,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这座古塔,九级八角,七七十四层,每层重檐,占地8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风格的砖砌楼阁式佛塔。历经十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宋塔之一,也是古鄱阳东湖十景之一的“双塔铃音”。还在一条名叫塔脚下的巷子中穿行的时候,便能清晰地看见永福寺塔的大部分。沿途一栋接着一栋的老房子,和童年记忆里久远的老店铺,仍然在这老巷子中鲜活着、延续着。守护古塔的老人已经六十多岁,精神矍铄,在清晨爬上49米高的古塔,一层一层地清扫,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
在冬日黄昏的那丝清冷中,我们一步一步登上塔顶,由于塔内楼梯的陡峭,每个人几乎是匍匐全身、跪拜而上,在那昏暗的空间里,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芝山寺古钟下方块古碑上的两个字佛缘。从塔顶俯瞰,整个鄱阳县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薄雾中,塔脚下,四合院似的老宅子屋顶上,还晾晒着泛白色的鱼,院子里大人和小人儿的笑声隐约可闻,伴随着古铃的清音,愈加动听,而远方的鄱阳湖,如天鹅飞过的天空般平静。
伴随着高亢嘹亮鸣叫,一阵短暂优雅的滑翔之后,白鹳和天鹅们纷纷散落在开阔的湖面上,每年十月底开始,数以万计的候鸟来鄱阳湖过冬,每一个家族都能享有这片丰盛的水草地。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3085.htm
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而《诗经》中的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许是世界上揭示飞鸟与湿地之间亲密关系的最诗意的记载。
这里是鄱阳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畔,古称番邑,是秦始皇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首批设立的县。自古以来,素有“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称,至今,当地最流行的白酒就是“饶州酒”,贯穿县城的那条河流叫“饶河”。这也是一座与鄱阳湖最有历史渊源的县,走街串巷,有个词最频繁地进入你的视线:湖城。
车轮驶入鄱阳县,广场雕塑、街边路灯、指示牌,每一处都有天鹅的造型,或俯首沉思,或展翅翱翔,无不流露出其与生俱来的优雅姿态。
一湖清水,白鹤翩翩
跟随着“天鹅”的身影,我们进入亚洲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为351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以自然的鄱阳湖、河流、草州、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拥有湿地植物141种;鱼类资源108种;鸟类资源132种。
正值隆冬时节,清冽的空气为公园增添了一分寂寥。穿过一小片竹林,便是乌金汉码头,乌金汊有99个岭88个洼,1967年,一批下放知青在这里种下大批树木,其中包括珍贵树种银杏、板栗、柏树等。坐在水上巴士中望去,湖面上最翠绿的一隅便是乌金汊。从码头搭乘景区专属的水上巴士,可以游览湿地公园的内湖和外湖,其中,内湖仅占58平方公里。越往内湖深处行进,湖水愈加清澈,冬日稀薄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洒在湖面上,那浅浅的蓝让人想起在高原人们对湖泊的称呼:海子。
刚过乌金汊,湖面上出现几根竹竿,三两只乌停留其上,看上去就像正在弹奏水上钢琴。我们此行的向导、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曹刚介绍说,那是野鱼鹰,从北方飞翔而来,喜欢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以及固定物上,于是公园工作人员在湖中竖起木桩,成为野鱼鹰的专属休憩地。
这只是来鄱阳湖越冬的数十万只候鸟中的一种。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5毫米,形成适宜鸟类生存的气候条件,加上长江鱼类溯水洄游入湖,水草和虾、螺、蚌等软体动物在此大量繁殖,成为候鸟丰盛的食物。因此,每年10月底,成群结队的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一直停留到次年3月。特别是其中的白鹤,占到全球白鹤总数的90%以上。1985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闻讯带着世界各地的专家来鄱阳湖进行实地考察,当他们在鄱阳湖的大湖池看到由1,350只白鹤组成的罕见“鹤林”时,许多人热泪盈眶,并称这一壮观的场面为“中国的第二座长城”。
即便如此,能亲眼看见白鹤也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当我们的水上巴士刚刚驶入外湖,向导曹主任忽然站起身向外张望,声音也一下子兴奋起来,“白鹤”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的视线越过一片灰鹤,果然发现了两只白色的身影,依稀可以看见其头部和双腿呈砖红色,没过多久,它们便消失在片遍布枯草的滩地中,天空中依稀可见那翅膀下的黑色飞羽,应该是两只成年的白鹤了。“有些专业观鸟者一辈子也遇不见啊!”回到座位上,曹主任仍为我们的好运气感到高兴,“每年10月底,这些白鹤从西伯利亚一路南飞,经历数月,飞到江苏盐城落下,觅食一周之后继续前行,最终抵达鄱阳湖。”目前,全世界现存的白鹤仅有3,000多只,零散地分布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地带,而这一族群天生的“独身主义”(注:每只雌性白鹤一生只孕育两只蛋,而这两只自出生之日便相斗,直至斗死其中一只),让它们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存活下来的白鹤平均每只寿命高达70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香油洲,最诗意的草海
几乎所有的鸟在越冬期都是胆怯的,因此,我们的水上巴士始终缓缓前行,将马达声降到最低。外湖两边,望不到尽头的黄泥堤岸上,堆积了不少大型渔网,还有辛勤劳作的渔民们,女人在埋头清理渔网,男人在一起打造渔船,天空中,不时有威群结队的白额雁(俗称大雁)和赤麻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飞过,与当地放养的黄牛一起,描绘出派趣味盎然的水上田园风光。而早有耳闻的牛背鹭,据说只在夏天才会出现在黄牛背上。
在外湖遇见的唯一―艘渔船,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渔船体”,由四只小船捆绑而成,上面站满了鱼鹰,在两位老渔民的指挥下捕鱼。像这样传统的猎渔方式,在别处已很少看到,而野鱼鹰也是在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之一。
香油洲是我们登陆后的第一站,这里拥有中国最诗意的大草原:春天,遍地开放的红花草,将这里装扮成一个粉色世界,夏天,烟波浩淼的天地间,是一片苍翠无垠的“江南草海”;秋天,芦苇片片,宛若白居易的那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景致:冬天,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在宽阔的草洲上蜿蜒无限,候鸟出没其间,仿佛人间仙境。
因此,当被问到哪个季节的鄱阳湖最美时,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都笑而不答。只是当我们行走在香油洲上时,向导曹主任指着那些黄得泛白的草说,“夏天的时候,它们绿得没有一丝杂质,看得人心里发颤。”而在夏秋之交,坐着小船穿行在荻花丛中,是他记忆里最美的家乡画卷。
冬日的香油洲,少了一些色彩,多了几许宁静。穿梭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灰白色的芦苇、土黄色的枯草,和几处小湖泊是最常见的风景。草洲上的牛群,是附近村民用船只运过来的,牛儿们在洲上一呆就是两三个月,这里的水草营养好,无公害,肉牛总能卖出好价钱。
脚下的苔草,仿佛厚重的地毯铺在这一片湿地之上,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安全大道,然而,走在上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十来分钟,双脚便开始感觉沉重。偶尔遇见的几株杨树上,挂满了用来呼吸水分的“气根”,这个时候,才发现鞋底已经沾上了湿润的泥土,前方,一条小河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枯水季节形成的退湖湖水,仅深一尺左右,成为越冬候鸟的最佳觅食地,不远处干涸的地面上清晰的鸟爪印迹证明了这点。此时,我忽然想起鄱阳县的古名“番邑”,“番”字恰似一只乌爪踩在田地上,而鄱阳县的县名比湖名早了800多年,这样看来,鄱阳县自古就是一个吸引候鸟的地方,这样看来,现在鄱阳县政府提出的“浪花上的城市,鸟语下的乡村”,也算是实至名归。
传说这里原先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洲上土壤肥沃,村子的四周种了很多芝麻,家家都有磨香油的油坊,因此得名香油洲。另一
种说法是,丰水期时,这里的草被肥沃的淤泥淹没了,等枯水期时,革慢慢发芽生长,有的草最高可达1.5米,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上面就像浮了层油,并伴有浓郁的清香味,因此,这里就叫香油洲。曹主任介绍,去年12月份,2,000多名驴友组织来香油洲露营,苍翠的草原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场面蔚为壮观。现在来香油洲,除了观鸟,还可以玩障碍车等游戏,而香油洲跑马场和印象鄱阳湖项目已经启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感受鄱阳湖的独特风情。被天鹅追随的“鸟人”
早晨搭乘水上巴士的时候,我看见一名工作人员提着一个牌子:候鸟责任保护区。据说是要放置在湿地公园相应的位置,这些警示牌由湿地公园的候鸟救护中心,以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站和渔业林业部门联合发起的。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列入中日保护协定的有55种,列入中澳保护协定的有14种。
在公园里,每天有一批固定的工作人员。负责保护候鸟,“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也在公园里不时出现。事实上,多少年来,当地村民已经习惯了候鸟的存在,爱鸟护乌,妇孺皆知。
在坐落于公园内白沙洲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我们见到了只东方白鹳,与园区中心的岛屿上的十来只灰鹤、白枕鹤和蓑羽鹤在
起。也许是因为集体观念没有其他鹤类那么强,没过几分钟,这只东方白鹳便迈着轻盈的脚步,径直走向水中长台,远离那些远看与它相似的“鹤兄鹤弟们”,独自临水而立,在阳光下显得孤傲无比。借着块大石头的掩护,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它:眼眶和细长的双腿是红褐色,粗长的喙呈灰黑色,除了羽侧和尾部是黑色外,浑身洁白。
一个多月前,当地村民在鄱阳湖湿地公园内发现了这只受伤的“大鸟”,并将它及时送到救护站。东方白鹳属濒危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全球仅存不到3,000只。“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只,价值人民币20多万。”
说这话的是刘武,是鄱阳县野生动植物研究中心的主任,被戏称为“中国第一鸟人”,曾经在金融行业身居要职,后来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是养鸟,于是,投资近千万元打造出了中国的“天鹅湖”,被西方媒体誉为“天鹅王国里的年轻国王”。
“我的大学是在南昌念完的,但直到去年来鄱阳湖考察,才发现这里的湿地大草原,比我去过的内蒙古和新疆的草原还要美!”眼光敏锐的他,决定在这里设立候鸟驯养基地,保持湿地公园整个生物链的完整,给鸟类,也给人类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态环境,这一想法与鄱阳国家湿地公园不谋而台。这位通晓鸟语的传奇“鸟人”,只要发出一声号令,那些平日神秘高贵的天鹅便翩翩而至,有的时候,他在开车,天鹅便在车窗边一路跟随。“天鹅是很有灵性的鸟类,它们会把出生时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或人认作母亲,并且再不改变。”由此,刘武计划将来与湿地公园一起推出“认领天鹅宝宝”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鸟类的行动中。
科学园的一侧,有一片幽静的小树林,里面搭建了八间小木屋,那是专为繁衍后代的候鸟们搭建的“蜜月房”,在另一侧是一处人工围成的“湿地”湖泊,这里将种植鄱阳湖湿地公园内的30C多种湿地植物,向人们展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
鄱阳古城,在水―方
湿地公园的最高点,在斗笠山山顶。这座远看海拔并不高的岛屿,爬起来却有些吃力。站在顶端,整个湿地公园及周边景色尽人眼底,正前方的个小渔村,仿佛漂浮在湖中。据曹主任介绍,那里的村民大多姓范,相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1036年,范仲淹被贬任饶州(今部阳)知府,虽然在鄱阳只有一年时间,但他至今仍是许多鄱阳人爱念叨的“知府范文正”。鄱阳县城老城区的建设规划就是在范仲淹手上做的,并且当时就设计好了防火设施、下水道等。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通过观察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来描写洞庭湖的。而在鄱阳县城中心历史最悠久的芝山公园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他使用过的书房碧云轩,前面就是修建于唐朝年间的芝山寺,古寺一侧墙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唐井,也是范仲淹当年为庆祝挖井成功留下的墨宝。“怎么样?我们湿地公园的LOGO?”鄱阳县旅游局局长胡凌锋指向手中的名片,最上面一行是四只飞翔的鸟,分别是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初看是飞鸟,细看似祥云。”听完我们的回答,他的眼里闪过一丝愉悦的光芒,“我们鄱阳,真的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没错,除了鄱阳湖以及其中的龙吼山、饶娥庙等,鄱阳县城内也遍布历史遗迹。位于县城中心地段的永福寺塔,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这座古塔,九级八角,七七十四层,每层重檐,占地8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风格的砖砌楼阁式佛塔。历经十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宋塔之一,也是古鄱阳东湖十景之一的“双塔铃音”。还在一条名叫塔脚下的巷子中穿行的时候,便能清晰地看见永福寺塔的大部分。沿途一栋接着一栋的老房子,和童年记忆里久远的老店铺,仍然在这老巷子中鲜活着、延续着。守护古塔的老人已经六十多岁,精神矍铄,在清晨爬上49米高的古塔,一层一层地清扫,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
在冬日黄昏的那丝清冷中,我们一步一步登上塔顶,由于塔内楼梯的陡峭,每个人几乎是匍匐全身、跪拜而上,在那昏暗的空间里,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芝山寺古钟下方块古碑上的两个字佛缘。从塔顶俯瞰,整个鄱阳县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薄雾中,塔脚下,四合院似的老宅子屋顶上,还晾晒着泛白色的鱼,院子里大人和小人儿的笑声隐约可闻,伴随着古铃的清音,愈加动听,而远方的鄱阳湖,如天鹅飞过的天空般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