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出口贸易的现状的描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调整措施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假设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是理性的,则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结构。为了在对外贸易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性,各个国家或地区力求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就会加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进出口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最近几年维持在11%左右;第二产业略有上升,2006年以来几乎持平;第三产业比较稳定的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尽管上面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升级,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工业的主导地位不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不到体现,服务业40%的比率与发达国家70%的比率仍就有相当大的差距。整体上,三大产业产业结构比较粗放、落后。此外,第一产业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低,而且内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附加值的产品过剩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过大,新型服务业过少。 (二) 地区发展不协调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生产模式单一且重复性极高,造成了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而且受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得生产要素的流动存在困难,严重的阻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也就不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群。 二、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而且一直都保持着贸易顺差的地位。但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商品为主,而且在某些产品上我国承担的只是加工和组装的角色。我国当前出口商品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价格增长却很慢,即金额的增长率远低于数量的增长率,这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数量优势难以转化为利润优势,忽视效益,使我国尽管处在贸易顺差的位置但是却没有一点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外经常以中国制造的低价格向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地位。 三、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出口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每个都国家可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而进口那些对自己来说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进出口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就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贸易导致了世界分工,精细的分工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使国家或地区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促进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的生产要素,克服自身的瓶颈,可以使本国或本地区对劣势产品正常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促使优势产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者的发展主要依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竞争程度,而后者的发展则是第二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因此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升级缓慢。因此,第二产业的升级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各次产业的升级应当通过第二产业升级来推动。而工业产业的升级主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以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经济不断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应该是,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为重心,进而向第三产业为重心演化;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变;由低效化向功利化进而向知识化演进。 中国贸易一直保持很快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中国贸易增长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贸易结构也得到不断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要素型的竞争,从贸易要素型竞争转向知识型竞争是发展贸易的关键所在。在外资进入高、产业内贸易发达的行业,我国的贸易竞争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我国机械和运输设备。反之外资进入有限、产业内贸易不发达的领域,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在显著下降。由此,我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1)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型”转向“效益导向型”;(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3)利用外交等手段创造良好的出口贸易环境;(4)优化环境,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扩大技术优势,降低初级产品在总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单位最终产品的资源和材料的消耗量,提高附加值在新技术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中的比重。 为了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培育我国自有的大型跨国公司,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这样就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跨国投资,引导某些制造业行业将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技术档次相对低,环境压力相对较大的制造流程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在实现国内高附加生产资料出口的同时,优化了本国的产业结构。 综上可知,一国的进出口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促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要想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产业结构就一定要不断的调整,即扩大出口这一目标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管理世界,2007;6 [2]贺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8;24 [3]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5 (责任编辑:张彬)
[摘 要]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出口贸易的现状的描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调整措施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假设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是理性的,则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结构。为了在对外贸易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性,各个国家或地区力求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就会加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进出口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降低,最近几年维持在11%左右;第二产业略有上升,2006年以来几乎持平;第三产业比较稳定的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尽管上面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升级,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工业的主导地位不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不到体现,服务业40%的比率与发达国家70%的比率仍就有相当大的差距。整体上,三大产业产业结构比较粗放、落后。此外,第一产业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低,而且内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附加值的产品过剩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过大,新型服务业过少。 (二) 地区发展不协调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生产模式单一且重复性极高,造成了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而且受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得生产要素的流动存在困难,严重的阻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也就不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群。 二、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而且一直都保持着贸易顺差的地位。但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商品为主,而且在某些产品上我国承担的只是加工和组装的角色。我国当前出口商品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价格增长却很慢,即金额的增长率远低于数量的增长率,这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数量优势难以转化为利润优势,忽视效益,使我国尽管处在贸易顺差的位置但是却没有一点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外经常以中国制造的低价格向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地位。 三、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出口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每个都国家可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而进口那些对自己来说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进出口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就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贸易导致了世界分工,精细的分工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使国家或地区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促进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的生产要素,克服自身的瓶颈,可以使本国或本地区对劣势产品正常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促使优势产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者的发展主要依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竞争程度,而后者的发展则是第二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因此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升级缓慢。因此,第二产业的升级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各次产业的升级应当通过第二产业升级来推动。而工业产业的升级主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以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经济不断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应该是,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为重心,进而向第三产业为重心演化;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演变;由低效化向功利化进而向知识化演进。 中国贸易一直保持很快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中国贸易增长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贸易结构也得到不断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要素型的竞争,从贸易要素型竞争转向知识型竞争是发展贸易的关键所在。在外资进入高、产业内贸易发达的行业,我国的贸易竞争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我国机械和运输设备。反之外资进入有限、产业内贸易不发达的领域,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在显著下降。由此,我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1)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型”转向“效益导向型”;(2)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3)利用外交等手段创造良好的出口贸易环境;(4)优化环境,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扩大技术优势,降低初级产品在总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单位最终产品的资源和材料的消耗量,提高附加值在新技术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中的比重。 为了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培育我国自有的大型跨国公司,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这样就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跨国投资,引导某些制造业行业将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技术档次相对低,环境压力相对较大的制造流程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在实现国内高附加生产资料出口的同时,优化了本国的产业结构。 综上可知,一国的进出口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促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要想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产业结构就一定要不断的调整,即扩大出口这一目标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管理世界,2007;6 [2]贺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8;24 [3]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5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