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莘;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磨课经历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林 莘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0年11月,《福建教育》杂志社举办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智慧·互动·成长”杯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有机会能与导师王崧舟老师同台上课。上什么呢?那段时间,恰逢一附小140周年校庆紧张筹备之际,一件件事、一桩桩任务都是困难重重、曲折不顺。每当自己迷茫困惑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个声音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让我在困境中坚持,在失落中充满期待,也让我对这句千古名言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慨。对了,就上陆游的《游山西村》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千百年来,中国古诗词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凝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或咏物言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传承着中华儿女的血脉精髓。但,将它们教予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又面临以下困惑:

古诗词理解之难,难就难在:古今汉语差异,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感;诗文意思省略、语言跳跃造成的曲折感;大量用典,牵扯时代背景造成的隔阂感。 古诗词教学更难,节选入小学课本的《游山西村》虽然只有短短的4行28个字,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农家人盛情接待诗人过程中,包含着热闹的场面,迷人的风光习俗,淳朴的民风民情,还有诗人游历的感受心情。整首诗字字皆妙,处处精彩,但这么多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课堂的有限时间造成了矛盾,我们在解读文本之后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系列问题,如:如何截取——取关键,舍其他的问题;如何组织——找灵魂,抓命脉的问题;如何品“味”——品出“诗味”、“情味”、“语文味”和“文化味”的问题;如何渗“法”——领悟古诗词语言的表达方法、学习古诗词的阅读方法的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变幻莫测的。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坚持试教,因为这有助于了解学情,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程度,有助于以学定教。在几次反复试教中,再次真切地体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绝处逢生的境界。

(一)找准“支架”——“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天。”

“力”“支架”即文本中的凭借点、停靠点、支撑点、立足点。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广阔的沙漠,沙漠中的人们苦不堪言,可是经过多次的努力,始终走不出这莽荒之地,于是他们只好决定放弃了。一位路经此地的旅行者觉得很疑惑,此地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不离开呢。当地的人们无奈地说:“我们怎么会不想离开呢,是走不出去啊!“三天之后,旅行者把他们带出了沙漠,沙漠中的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原来旅行者找了一个参照物,那就是北斗七星。所以一个凭借点、着力点很重要,相对于教学而言,同样如此。

“莫笑农家腊酒浑,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象清晰可见,当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想象到那是一个开心、快乐的情景,热闹、生动的画面。于是我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在那静静的小山村里有一户小小的农家,主人与客人们围坐一团。仿佛能看见端上桌的是什么?能听见什么?能想象怎样的画面?

第一次试教,孩子们要么说得不到位,不具体,不生动;要么如脱缰的野马,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要么重复、颠倒、遗漏,破坏了诗的意境。

第二次试教,我尝试着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想象:陆游刚进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离开时大家又是怎么挽留的,„„结果不但诗歌的意境支离破碎了,而且学生的想象依然游离于诗句。

反思这两次试教,问题都出在想象无根无据,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我想: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言文字。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如何落实到课堂行为,这个过程真的很费周折,煞费苦心。最后采取的办法是,先由“留”这个动作,想象人们的活动。由此及彼,抓住 “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 这些关键字词想象人们的对话及当时热闹的场景。(教学片断如下)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迎、端、举、碰、喝、聊、谈、说、笑、夹、唱、跳、留、送……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诗歌是要挑选最有代表、最典型的事物来写。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板书:想象】

师: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那再看两个词,【课件出示:莫笑 腊酒浑】哎,你会想像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吗?

(师生互动对话)

你瞧,那满脸大胡子的男人,抱着大酒坛,大大咧咧地喊——

我举起酒杯,忍不住嘀咕:“兄弟,恕我直言,此酒怎么浑浊不清啊?—— 再看这两个词【课件出示:丰年 足鸡豚】瞧,望着窗外的粮仓、鸡鸭牛羊猪,他们又高兴地说什么?——

在山西村的日子真是难忘,各位兄弟,承蒙热情款待,感激不尽,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下告辞啦!——

【课件出示:留客】想想农家人此时会怎么再三挽留,真诚挽留的—— 师小结:古诗语言精炼,这么精彩的画面,这么生动的场景,就浓缩在这样两句诗里!它用最少的字数,表达了最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还原画面,才能体会古诗的魅力!

真没想到这小小的改变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学生入情入境了,课堂一下子“活”了,此时,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精彩的对话、生动的情景、连续的故事。在这个部分,我紧紧依托文本,抓住关键字词,立足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的想象才是有依据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

(二)“拨云见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课堂上,这句诗的真面目被“相覆盖”“相交通”的枝叶所遮蔽,学生无法一下子捕捉到名句的精髓。细细品味,这两句诗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中有难——一道道的山重重叠叠,一条条的水纵横交错,但在美景中实际却隐藏着路程的“难”和“险”。

美中有情——美景中包涵着诗人的复杂心情:从失落到希望,从压抑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暗藏在景中。在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动的文字隐藏多样的心情,动人的景色表现着丰富的情感。

美中有理——美景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虽然面对着“山重水复”,即使独自一人“疑无路”,可是在“柳暗花明”的尽头,“又一村”的希望依旧在前头。“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超然向上的精神写照。

美得自然——《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犹如弹丸脱手,不读善写难状之景”这一联描写极其自然,用语十分浅显,对仗如此工整,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展现出纯朴淡雅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自然之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流芳百世。

这些文本的秘妙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那就读不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体会千古名句中的丰富内涵。其实,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未知之处,似懂非懂之处读出深层的意蕴来。这一处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几经波折。

方案一:拿这两句诗与王安石的“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和强彦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进行对比,加深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本节课的目的就是理解陆游的千古名句,现在还要加上王安石、强彦文的“陌生难懂”的诗句,造成“初读读不懂,再读难上难”的困境。其实它们之间区别细微隐秘,我以自己对文本的反复推敲,再三琢磨后的感受来预测推断学生的理解,造成过高估计,试教过程证明学生无法感知,无法悟出原文的精妙。

方案二:方案一行不通,索性另辟蹊径,完全放手让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本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本的秘妙,试教的结果是学生根本无法体会这么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借班上课,学生原有水平参差不齐),这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由此想到当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生本”,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理解,才是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的体现,才是“生本”的体现,自己在备课时也走入这样的误区。

实践证明了如果忽视学生原有的基础,实际的能力,盲目拔高要求或降低难度,这不是“生本”,而是变相的“师本”,而只有实事求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本,以学生的感受能力为本,以学生的情感素养为本,才能让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推波助澜。

经过不断修正,最终采取如下六个层面的教学策略:

1、 小组讨论,比较品评。我先启发学生思考:这美丽的江南,山清水秀,诗人怎么不

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么会“暗”,“花”怎么“明”呢?你们能揭开这其中的秘密吗?学生通过对比,比出了景色的优美,路途的曲折,品出了诗歌表达的准确,内涵的丰富。

2、设身处地,展开联想。接着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小练习:

【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_____,我的心里____。

②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________,我的心中________。】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用笔写出作者当时心情的变化,写出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写出读者对诗歌的感悟。

3、心情变化,诵读涵咏。通过引读、诵读、对比读,学生领会诗人的心情从“抑”到

“扬”,从“暗”到“明”,从“失望”到“希望”,从“迷茫”到“豁然开朗”, 感受诗人心情的突转和强烈的对比。

4、联系背景,深入感悟。 再次适时引进诗人当时境遇的背景资料,学生恍然大悟了:

诗人被罢官免职,一度迷茫、困惑,就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令人钦佩的是诗人并没有放弃,没有绝望,就好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着读着,一位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诗人形象呼之即出,跃然纸上。

5、互文类比,感受情怀。将陆游的这句诗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

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进行互文解读。在这样的互文解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映照,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共同情怀和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6、联系生活,内化哲理。最后,学生联系生活,完成填空“当我们______的时

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也一定会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并一次次铿锵有力地诵读着这千古名言,这深刻的哲理已悄然印在心中,内化在思想里。

总而言之,这次修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层层提升,使理的生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不断地引领、点拨、升化的过程中,学生收获语言,也收获了思想,情与理的碰撞,相得益彰。同时,在这样层次递进的引导中,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想象,由感受到表达,达到了能力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三)读诗悟法——“咬定青山不放松”

古语有云,“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后人参悟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迁移到我们的教学中,更是与“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谋而合。世间万物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古诗教学同样要注意方法的引领。

在认真研读文本之后,我已经明确本课教学应渗透学生理解诗歌的三个重要方法:①运用资料。②展开想象。③体会道理。在具体生成的面前,我不断完善教法的渗透,指导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晰,我现在举其中“运用资料”一项进行具体的说明。

运用资料——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作品产生的温床,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当我在第一次试教时,对所使用的资料如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教学走过场地“滑”过,没有做足、做深、做充分,这个小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犹如过眼烟云,无深刻印象。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作了调整改进,让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反复利用,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①在学习伊始阶段,让学生搜索自己觉得重要的资料。

②学习捕捉、整合资料中的重要信息。

③学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时,再次回顾资料,感受作者之前罢官闲居的无助失落,和受到村民热情款待后的温暖感动,此时若没有背景资料的补充与强调,学生是很难感悟到诗歌这一层面的情感的。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资料的引入后,学生更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开阔坚定、乐观豁达。

一首古诗,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隐含了作者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正是资料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的使用,让此情此景此心相连,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让学法渗透更加明晰、突显。

结束语

一节课想要“精彩极了”,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糟糕透了”,需要不断地在鸡蛋里挑骨头,修枝剪叶,去弊存真,锦上添花。这也是不断甄别、细化、美化、整合、凝聚、超越的过程。就如同煲美汤、酿醇酒一般。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想,课也应如是,“好课更须千回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磨课经历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林 莘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0年11月,《福建教育》杂志社举办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智慧·互动·成长”杯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有机会能与导师王崧舟老师同台上课。上什么呢?那段时间,恰逢一附小140周年校庆紧张筹备之际,一件件事、一桩桩任务都是困难重重、曲折不顺。每当自己迷茫困惑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个声音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让我在困境中坚持,在失落中充满期待,也让我对这句千古名言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慨。对了,就上陆游的《游山西村》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千百年来,中国古诗词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凝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或咏物言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传承着中华儿女的血脉精髓。但,将它们教予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又面临以下困惑:

古诗词理解之难,难就难在:古今汉语差异,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感;诗文意思省略、语言跳跃造成的曲折感;大量用典,牵扯时代背景造成的隔阂感。 古诗词教学更难,节选入小学课本的《游山西村》虽然只有短短的4行28个字,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农家人盛情接待诗人过程中,包含着热闹的场面,迷人的风光习俗,淳朴的民风民情,还有诗人游历的感受心情。整首诗字字皆妙,处处精彩,但这么多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课堂的有限时间造成了矛盾,我们在解读文本之后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系列问题,如:如何截取——取关键,舍其他的问题;如何组织——找灵魂,抓命脉的问题;如何品“味”——品出“诗味”、“情味”、“语文味”和“文化味”的问题;如何渗“法”——领悟古诗词语言的表达方法、学习古诗词的阅读方法的问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变幻莫测的。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坚持试教,因为这有助于了解学情,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程度,有助于以学定教。在几次反复试教中,再次真切地体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绝处逢生的境界。

(一)找准“支架”——“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天。”

“力”“支架”即文本中的凭借点、停靠点、支撑点、立足点。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广阔的沙漠,沙漠中的人们苦不堪言,可是经过多次的努力,始终走不出这莽荒之地,于是他们只好决定放弃了。一位路经此地的旅行者觉得很疑惑,此地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不离开呢。当地的人们无奈地说:“我们怎么会不想离开呢,是走不出去啊!“三天之后,旅行者把他们带出了沙漠,沙漠中的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原来旅行者找了一个参照物,那就是北斗七星。所以一个凭借点、着力点很重要,相对于教学而言,同样如此。

“莫笑农家腊酒浑,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象清晰可见,当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想象到那是一个开心、快乐的情景,热闹、生动的画面。于是我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在那静静的小山村里有一户小小的农家,主人与客人们围坐一团。仿佛能看见端上桌的是什么?能听见什么?能想象怎样的画面?

第一次试教,孩子们要么说得不到位,不具体,不生动;要么如脱缰的野马,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要么重复、颠倒、遗漏,破坏了诗的意境。

第二次试教,我尝试着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想象:陆游刚进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离开时大家又是怎么挽留的,„„结果不但诗歌的意境支离破碎了,而且学生的想象依然游离于诗句。

反思这两次试教,问题都出在想象无根无据,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我想: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言文字。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如何落实到课堂行为,这个过程真的很费周折,煞费苦心。最后采取的办法是,先由“留”这个动作,想象人们的活动。由此及彼,抓住 “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 这些关键字词想象人们的对话及当时热闹的场景。(教学片断如下)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迎、端、举、碰、喝、聊、谈、说、笑、夹、唱、跳、留、送……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诗歌是要挑选最有代表、最典型的事物来写。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板书:想象】

师: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那再看两个词,【课件出示:莫笑 腊酒浑】哎,你会想像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吗?

(师生互动对话)

你瞧,那满脸大胡子的男人,抱着大酒坛,大大咧咧地喊——

我举起酒杯,忍不住嘀咕:“兄弟,恕我直言,此酒怎么浑浊不清啊?—— 再看这两个词【课件出示:丰年 足鸡豚】瞧,望着窗外的粮仓、鸡鸭牛羊猪,他们又高兴地说什么?——

在山西村的日子真是难忘,各位兄弟,承蒙热情款待,感激不尽,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下告辞啦!——

【课件出示:留客】想想农家人此时会怎么再三挽留,真诚挽留的—— 师小结:古诗语言精炼,这么精彩的画面,这么生动的场景,就浓缩在这样两句诗里!它用最少的字数,表达了最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还原画面,才能体会古诗的魅力!

真没想到这小小的改变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学生入情入境了,课堂一下子“活”了,此时,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精彩的对话、生动的情景、连续的故事。在这个部分,我紧紧依托文本,抓住关键字词,立足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的想象才是有依据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

(二)“拨云见日”——“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课堂上,这句诗的真面目被“相覆盖”“相交通”的枝叶所遮蔽,学生无法一下子捕捉到名句的精髓。细细品味,这两句诗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中有难——一道道的山重重叠叠,一条条的水纵横交错,但在美景中实际却隐藏着路程的“难”和“险”。

美中有情——美景中包涵着诗人的复杂心情:从失落到希望,从压抑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暗藏在景中。在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动的文字隐藏多样的心情,动人的景色表现着丰富的情感。

美中有理——美景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虽然面对着“山重水复”,即使独自一人“疑无路”,可是在“柳暗花明”的尽头,“又一村”的希望依旧在前头。“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超然向上的精神写照。

美得自然——《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犹如弹丸脱手,不读善写难状之景”这一联描写极其自然,用语十分浅显,对仗如此工整,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展现出纯朴淡雅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自然之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流芳百世。

这些文本的秘妙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那就读不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体会千古名句中的丰富内涵。其实,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未知之处,似懂非懂之处读出深层的意蕴来。这一处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几经波折。

方案一:拿这两句诗与王安石的“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和强彦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进行对比,加深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本节课的目的就是理解陆游的千古名句,现在还要加上王安石、强彦文的“陌生难懂”的诗句,造成“初读读不懂,再读难上难”的困境。其实它们之间区别细微隐秘,我以自己对文本的反复推敲,再三琢磨后的感受来预测推断学生的理解,造成过高估计,试教过程证明学生无法感知,无法悟出原文的精妙。

方案二:方案一行不通,索性另辟蹊径,完全放手让孩子们交流“为什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本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本的秘妙,试教的结果是学生根本无法体会这么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借班上课,学生原有水平参差不齐),这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由此想到当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生本”,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理解,才是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的体现,才是“生本”的体现,自己在备课时也走入这样的误区。

实践证明了如果忽视学生原有的基础,实际的能力,盲目拔高要求或降低难度,这不是“生本”,而是变相的“师本”,而只有实事求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本,以学生的感受能力为本,以学生的情感素养为本,才能让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推波助澜。

经过不断修正,最终采取如下六个层面的教学策略:

1、 小组讨论,比较品评。我先启发学生思考:这美丽的江南,山清水秀,诗人怎么不

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么会“暗”,“花”怎么“明”呢?你们能揭开这其中的秘密吗?学生通过对比,比出了景色的优美,路途的曲折,品出了诗歌表达的准确,内涵的丰富。

2、设身处地,展开联想。接着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小练习:

【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_____,我的心里____。

②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________,我的心中________。】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用笔写出作者当时心情的变化,写出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写出读者对诗歌的感悟。

3、心情变化,诵读涵咏。通过引读、诵读、对比读,学生领会诗人的心情从“抑”到

“扬”,从“暗”到“明”,从“失望”到“希望”,从“迷茫”到“豁然开朗”, 感受诗人心情的突转和强烈的对比。

4、联系背景,深入感悟。 再次适时引进诗人当时境遇的背景资料,学生恍然大悟了:

诗人被罢官免职,一度迷茫、困惑,就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令人钦佩的是诗人并没有放弃,没有绝望,就好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着读着,一位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诗人形象呼之即出,跃然纸上。

5、互文类比,感受情怀。将陆游的这句诗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

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进行互文解读。在这样的互文解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映照,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共同情怀和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6、联系生活,内化哲理。最后,学生联系生活,完成填空“当我们______的时

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也一定会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并一次次铿锵有力地诵读着这千古名言,这深刻的哲理已悄然印在心中,内化在思想里。

总而言之,这次修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层层提升,使理的生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不断地引领、点拨、升化的过程中,学生收获语言,也收获了思想,情与理的碰撞,相得益彰。同时,在这样层次递进的引导中,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想象,由感受到表达,达到了能力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三)读诗悟法——“咬定青山不放松”

古语有云,“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后人参悟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迁移到我们的教学中,更是与“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不谋而合。世间万物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古诗教学同样要注意方法的引领。

在认真研读文本之后,我已经明确本课教学应渗透学生理解诗歌的三个重要方法:①运用资料。②展开想象。③体会道理。在具体生成的面前,我不断完善教法的渗透,指导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晰,我现在举其中“运用资料”一项进行具体的说明。

运用资料——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作品产生的温床,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当我在第一次试教时,对所使用的资料如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教学走过场地“滑”过,没有做足、做深、做充分,这个小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犹如过眼烟云,无深刻印象。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作了调整改进,让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反复利用,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①在学习伊始阶段,让学生搜索自己觉得重要的资料。

②学习捕捉、整合资料中的重要信息。

③学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时,再次回顾资料,感受作者之前罢官闲居的无助失落,和受到村民热情款待后的温暖感动,此时若没有背景资料的补充与强调,学生是很难感悟到诗歌这一层面的情感的。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资料的引入后,学生更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开阔坚定、乐观豁达。

一首古诗,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隐含了作者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正是资料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的使用,让此情此景此心相连,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让学法渗透更加明晰、突显。

结束语

一节课想要“精彩极了”,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糟糕透了”,需要不断地在鸡蛋里挑骨头,修枝剪叶,去弊存真,锦上添花。这也是不断甄别、细化、美化、整合、凝聚、超越的过程。就如同煲美汤、酿醇酒一般。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想,课也应如是,“好课更须千回磨”。


相关文章

  • 比较阅读教学反思
  • 比较阅读教学反思 一.引起思考:我在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发展北师大五年级上册也有一篇<雅鲁藏布大峡谷> ,描写对象相同,但选取的角度却不一样,我把两篇文章打印在一起发给学生,并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比较全面 ...查看


  • 山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答案
  •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学习资源利用进行反思.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3) ...查看


  •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
  •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稿约 刊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主办: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查看


  • 三年级上册综合
  • 单元1 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关注校园生活,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2.了解综合课的重要性 3. 初步掌握探究过程,结合实际,搞好活动 教学重难点 : 实践方式: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 : ...查看


  •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推进教学的反思
  •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推进教学的反思 案例描述 我们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备课的主备老师是徐老师,她的备课细致.深刻.在备课交流会上四.五年级的老师一起提出尝试整体推进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我们想做的课题与"按主题整体推进单元教 ...查看


  • 改革开放教学反思
  • 反思一:改革开放教学反思 备课时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的教学新理念,对本课课标和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取舍.我从本课课题"改革开放"入手,把本课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学习.为此,把第三目&quo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改革开放]教学反思
  • 我在设计本课时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来感受改革政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切实变化. 我把本课内容分设为四个篇章,即忆昔篇.改革篇.开放篇及成就篇,分别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内容.影响,并用"春天 ...查看


  • 2010下半年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
  •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保教质量为宗旨,以采用南师大的<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教材为契机,实践<纲要>精神,落实园本教研草根性,致力于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大胆尝试,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查看


  • 山西教师招聘:浅谈说课
  • 山西教师招聘:浅谈说课 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6年山西教师招聘最新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山西教师考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