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她67岁华诞。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印刻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激励他们不忘初心,为祖国建设贡献清华力量。
清华2016年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携笔从戎,铸我长城”、“投身主流,谱写青春”、“创新创业,乘风破浪”的启航学子。
成功,因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使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启航,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始。
王佳明:从地震中走来 到基层去服务“我不善言辞,但我懂得感恩、懂得生命于我的意义。清华教我育我八载,责任与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里。待到若干年后,惟愿用对社会的贡献来报答清华对我的教育恩情。”
王佳明来自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地震前,王佳明只知道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工资高的好工作。然而,一场地震,改变了一个山里孩子的想法。
2008 年 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还是北川中学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作为班长,他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组织自救,并和其他人一道挖掘生还者、抢修道路、为抢救生命赢取时间。第二天,在不断的余震中,他作为组织者带领其他 63 位同学撤离北川中学,徒步山路几十公里,把同学们安全送到安置点。
2008年,王佳明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并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习。他在学校努力汲取来自各方面的养分,深受汶川地震的震撼和身边人投身公益的感染,他明确了人生理想和方向。“感恩,责任,帮助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成了他心中的信念。他在 2008 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担任“中国故事”志愿者。他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从 2008 年至今,总共献血 11 次,累计献血量 3800ml,并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因为感恩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回报,他要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母亲。
本科毕业后,王佳明参加了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面对高海拔缺氧的高原环境,面对一张张渴望求知的面孔,他扛起了责任与担当,除担任《流域水文学》《3S 技术及其应用》等 4 门课程主讲教师外,还参加了“绿叶支教”志愿活动,利用周末指导农民工子弟学习,参加高考前心理辅导志愿活动,对拉萨市 5 所高中,数千名学生以讲座等形式进行辅导。支教一年,他与同学们亦师亦友,不仅传播了知识,更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期望。离岗前的最后一天,全班 53 位同学为他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因为我还活着,所以必须坚强,必须去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王佳明的心声。王佳明始终相信坚持努力奋斗未来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他把“佳明”理解为“美好的明天”。他说,因为历经了地震、受教于清华,得到了太多的帮助和关爱,没有理由不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在清华 8 年里,王佳明荣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奖励 6 项,校级荣誉 17 项,院级荣誉 10 余项。
“我不善言辞,但我懂得感恩、懂得生命于我的意义。清华教我育我八载,责任与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里。待到若干年后,惟愿用对社会的贡献来报答清华对我的教育恩情。”王佳明说。
研究生毕业,他坚定地选择回家乡四川,服从组织安排,去做一个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的基层清华人。他希望用在地震后感受到的清华这份厚实的爱去温暖更多的四川人,他立志会一如既往地把感恩化作学习、工作的动力,争做一个纯粹、有担当、勇于奉献的清华人。
丁树芳:为西北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丁树芳,2011 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16 年 1 月博士毕业,2016 年 1 月签约兰州大学。怀着一颗报效母校、振兴西北教育的心回到了梦想的起点。满怀着青春的热血和奋斗的激情,她将在美丽的黄河岸边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18 岁的时候,丁树芳背着行囊,从江淮大地远赴偏处西北一隅的兰州大学求学。2011 年,丁树芳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这所史学圣殿中,丁树芳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向师长虚心求教,与同好交流切磋。
除了收获新知,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也深深触动着她。从紫荆公寓前往第六教学楼的新民路上,竖立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每当丁树芳骑车经过它时,内心总涌动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报效祖国的热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奔赴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拓事业。他们志存高远、信念坚定,他们奋勇拼搏、追求卓越,他们将报效祖国的理想与勤奋求实的苦干结合起来,将家国天下的情怀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国家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热血,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面对毕业后的前途抉择,丁树芳选择回到兰州大学工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是因为本科四年的美好时光使我对兰州大学及其所处的西北地区怀有深厚的情感。我人生中事业、婚姻的起点都源自兰大,它在我生命中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所谓饮水思源,今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签约兰大,就是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工作来报效母校、回馈社会。其次,自本科至博士阶段,古代西北的历史、民族、文化一直是我研究的重要主题。无论在文献中遥想昔日河陇大地的灿烂辉煌,还是在现实中感受西北人民的淳厚质朴,都使我对祖国西北满怀热爱与向往。我渴望在西北这片热土上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除了一颗回馈西北、报效母校的心,西北地区欠发达的教育状况也是丁树芳立志服务西北的重要原因。2007 年暑假,即将升入大四的她来到甘肃省康乐县第三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习。康乐三中是临夏州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但在这样一所州级重点中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发达地区的学校难以想象的。与物质条件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乐三中学生们的纯真质朴,他们特有的善良淳朴感动着支教的学子。
面对这些真挚朴实的孩子和西北不容乐观的教育环境,丁树芳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西北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她未忘记自己的初心,怀着一颗报效母校、振兴西北教育的心回到了梦想的起点。满怀着青春的热血和奋斗的激情,她将在美丽的黄河岸边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杜凯冰:为中国基础工业发展贡献力量杜凯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2011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关键基础零部件动力学及其控制,毕业后签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他希望借助自己在工程领域的经验与知识,为我国高端装备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
1989 年 3 月,杜凯冰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2011 年,他被免试推荐至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本科毕业设计到博士学位论文,杜凯冰一直在进行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目前,在我国的高铁、航空等装备制造业中,大部分的高端轴承、密封等关键基础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为什么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怎样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是他内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最开始选择研究课题时,他就带着这些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他了解到掌握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既是国家战略发展迫切需要,而且全面系统地认识其发展现状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的基础工业水平。他希望以研究关键零部件技术作为突破口,对中国基础工业的发展现状作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杜凯冰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受导师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工程实际应用,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制造加工工艺,对促进其向实用化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做好研究课题的同时,他还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机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际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很好的展示了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拓宽视野,学习发达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与导师商量与讨论后,他将工业发达的德国作为出国交换的首选,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交流。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内机械相关的企业要想在世界机械领域中高端产品占领一席之地,可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对于从事机械相关行业的人员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要抓住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机遇,为我国的机械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临近就业时,他先利用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同学组成的实践支队一起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地参观并详细深入地了解株洲所。通过与株洲所相关领导的座谈交流,了解了株洲所的企业文化、历史沿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对株洲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相信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可以帮助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级。中车株洲所是可以成就事业、成就自我,实现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平台。在进入就业季找工作时,他坚定地选择了中车株洲所。他希望借助自己在工程领域的经验与知识,为我国高端装备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
付文:为“核”心动,投身国防付文,2010 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攻读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 年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工作。付文坚信,立业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付文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一些人看来,核专业很神秘、有放射性、很危险,女生不应该选择这样的专业。但在付文看来,核能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她为学习核专业而自豪,并且随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她更加坚信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
本科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继续深造。核专业需要坚守、需要执着。“两弹元勋”们克服资料缺少、信息匮乏的困难,坚守研究,献身祖国科技事业,才有了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在核电不景气的年代,老一辈核电人的坚守,才有了核电蓬勃发展的今天,才有了世界核电建设大国。核研院师生“十年磨一球”的坚持,才有了第四代核电技术,才有了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开工建设。作为核专业的年轻学生,付文深受“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不畏苦难,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投身国家科技事业。
从初接触课题时的懵懵懂懂,到深刻理解研究内容;从撰写第一篇学术文章时的生涩,到多篇学术会议的发表;从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紧张,到毕业答辩的侃侃而谈,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一步步成长,领悟到如何做研究,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付文曾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一年,走出国门感受中西教育差异和文化差异,取长补短,激发了爱国之情。她说“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丰富了我的博士生活,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毕业之际,付文放弃留在资源集中、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的军工企业,她说:“地域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价值,到缺乏人才、需要自己的地方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在中船重工集团建造海洋核动力平台的项目背景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国防军工建设中,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七二五研究所虽然位于三线城市洛阳,但是长期承担船舶结构和关键设备的研究和制造任务,确保了海军舰船的服役安全可靠性,支撑了各种新型舰船的发展。作为所里唯一一名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她的加入将开拓七二五所在核领域的研发和设计工作。
付文坦言,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她也有过犹豫和纠结,毕竟要放弃北京户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但在向多位老师咨询就业选择的过程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不应该受限于工作地点,到最需要的地方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择业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怀着对祖国、对专业领域的热爱,付文正在履行一个清华学子建设祖国国防的神圣使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立业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李腾:“我的梦想是引领生物时代”“我觉得创业是长跑,路途中充满未知,比如最开始会走弯路或者方向都是错误的。每一步可能会比较慢,但我希望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扎实,一个里程碑一个里程碑地走。我看好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我们中间的路线是什么,未来的那个终点一定会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要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的梦想是引领生物时代”。
2015 年 5 月 23 日,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决赛现场,“终极对决”的结果即将揭晓。“本次比赛金奖得主是李腾带领的 BluePHA 生物塑料团队!”主持人话音刚落,现场掌声、欢呼声四起。上台领奖的几位年轻人目光沉静甚至略有些羞涩,但在他们统一印制的深蓝色 T 恤上,“引领生物时代”(LEADING BIO ERA)的宣言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作为硬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李腾团队和他的生物塑料项目如黑马般从一大波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经济浪潮中杀出,最终摘得桂冠。
“马斯克说希望自己的创业能够对人类的未来促成影响,而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去别的星球生活、人工智能、基因学都是他认为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已经涉及到前三个。”李腾相信,只有从最底层、最根源的思维方式开始,才能做出真正的技术创新。做技术创新不用在意世界上已经有什么,而是需要思考世界上真正需要什么。“合成生物学有很大的机会能够改变世界,人们使用新的工具改造微生物,潜力非常大”。
2014 年 5 月清华大学 XIN 中心的诞生,成为李腾团队组建的重要契机之一。李腾试探着向导师征求意见,没想到,陈国强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PHA 生物塑料项目幸运地从全校 70 多个高科技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 XIN 中心首批入驻项目。事实上,李腾和他的核心创业团队的故事早在六年前就开始萌芽了。2010 年,李腾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赴美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 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代表清华大学获得金牌。在竞赛中,李腾结识了当时的竞争对手,北京大学团队队长张浩千。会场下,李腾和张浩千畅谈了共同的兴趣—合成生物学的各种应用。他们认为新的技术和工业微生物相结合起来,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生物技术的创业非常有前景。
“我觉得很难预测中间的路线是什么,但是未来的那个终点一定会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要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信念也让核心创业团队逐渐聚拢:李腾选择读工业微生物方向的研究生,并且选择许多经管学院的创业课程,成为“清华 - 伯克利”技术创业项目第三届成员;张浩千选择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读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生,现在成为了团队的 CTO首席技术官;曾经参加过 iGEM竞赛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队员也进入团队;有 10 多年发酵经验的专业发酵师也被李腾和他团队的梦想与激情吸引进入创业团队。
“创业这条路我想好了。不管做什么,或早或晚都会做的。目前的条件非常好,不管是个人条件还是周围的条件以及时机都非常好。我觉得创业是长跑,路途中充满未知,比如最开始会走弯路或者方向都是错误的。每一步可能会比较慢,但我希望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扎实,一个里程碑一个里程碑地走。我看好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我们中间的路线是什么,未来的那个终点一定会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要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梦想是引领生物时代。”李腾说。
国庆快乐
编辑 / 王蕾 李婧
2016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她67岁华诞。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印刻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激励他们不忘初心,为祖国建设贡献清华力量。
清华2016年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携笔从戎,铸我长城”、“投身主流,谱写青春”、“创新创业,乘风破浪”的启航学子。
成功,因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使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启航,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始。
王佳明:从地震中走来 到基层去服务“我不善言辞,但我懂得感恩、懂得生命于我的意义。清华教我育我八载,责任与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里。待到若干年后,惟愿用对社会的贡献来报答清华对我的教育恩情。”
王佳明来自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地震前,王佳明只知道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工资高的好工作。然而,一场地震,改变了一个山里孩子的想法。
2008 年 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还是北川中学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作为班长,他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组织自救,并和其他人一道挖掘生还者、抢修道路、为抢救生命赢取时间。第二天,在不断的余震中,他作为组织者带领其他 63 位同学撤离北川中学,徒步山路几十公里,把同学们安全送到安置点。
2008年,王佳明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并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习。他在学校努力汲取来自各方面的养分,深受汶川地震的震撼和身边人投身公益的感染,他明确了人生理想和方向。“感恩,责任,帮助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成了他心中的信念。他在 2008 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担任“中国故事”志愿者。他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从 2008 年至今,总共献血 11 次,累计献血量 3800ml,并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因为感恩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回报,他要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母亲。
本科毕业后,王佳明参加了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面对高海拔缺氧的高原环境,面对一张张渴望求知的面孔,他扛起了责任与担当,除担任《流域水文学》《3S 技术及其应用》等 4 门课程主讲教师外,还参加了“绿叶支教”志愿活动,利用周末指导农民工子弟学习,参加高考前心理辅导志愿活动,对拉萨市 5 所高中,数千名学生以讲座等形式进行辅导。支教一年,他与同学们亦师亦友,不仅传播了知识,更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期望。离岗前的最后一天,全班 53 位同学为他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因为我还活着,所以必须坚强,必须去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王佳明的心声。王佳明始终相信坚持努力奋斗未来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他把“佳明”理解为“美好的明天”。他说,因为历经了地震、受教于清华,得到了太多的帮助和关爱,没有理由不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在清华 8 年里,王佳明荣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奖励 6 项,校级荣誉 17 项,院级荣誉 10 余项。
“我不善言辞,但我懂得感恩、懂得生命于我的意义。清华教我育我八载,责任与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里。待到若干年后,惟愿用对社会的贡献来报答清华对我的教育恩情。”王佳明说。
研究生毕业,他坚定地选择回家乡四川,服从组织安排,去做一个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的基层清华人。他希望用在地震后感受到的清华这份厚实的爱去温暖更多的四川人,他立志会一如既往地把感恩化作学习、工作的动力,争做一个纯粹、有担当、勇于奉献的清华人。
丁树芳:为西北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丁树芳,2011 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16 年 1 月博士毕业,2016 年 1 月签约兰州大学。怀着一颗报效母校、振兴西北教育的心回到了梦想的起点。满怀着青春的热血和奋斗的激情,她将在美丽的黄河岸边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18 岁的时候,丁树芳背着行囊,从江淮大地远赴偏处西北一隅的兰州大学求学。2011 年,丁树芳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这所史学圣殿中,丁树芳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向师长虚心求教,与同好交流切磋。
除了收获新知,清华大学“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也深深触动着她。从紫荆公寓前往第六教学楼的新民路上,竖立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每当丁树芳骑车经过它时,内心总涌动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报效祖国的热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奔赴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拓事业。他们志存高远、信念坚定,他们奋勇拼搏、追求卓越,他们将报效祖国的理想与勤奋求实的苦干结合起来,将家国天下的情怀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国家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热血,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面对毕业后的前途抉择,丁树芳选择回到兰州大学工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是因为本科四年的美好时光使我对兰州大学及其所处的西北地区怀有深厚的情感。我人生中事业、婚姻的起点都源自兰大,它在我生命中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所谓饮水思源,今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签约兰大,就是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工作来报效母校、回馈社会。其次,自本科至博士阶段,古代西北的历史、民族、文化一直是我研究的重要主题。无论在文献中遥想昔日河陇大地的灿烂辉煌,还是在现实中感受西北人民的淳厚质朴,都使我对祖国西北满怀热爱与向往。我渴望在西北这片热土上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除了一颗回馈西北、报效母校的心,西北地区欠发达的教育状况也是丁树芳立志服务西北的重要原因。2007 年暑假,即将升入大四的她来到甘肃省康乐县第三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习。康乐三中是临夏州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但在这样一所州级重点中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发达地区的学校难以想象的。与物质条件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乐三中学生们的纯真质朴,他们特有的善良淳朴感动着支教的学子。
面对这些真挚朴实的孩子和西北不容乐观的教育环境,丁树芳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西北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她未忘记自己的初心,怀着一颗报效母校、振兴西北教育的心回到了梦想的起点。满怀着青春的热血和奋斗的激情,她将在美丽的黄河岸边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杜凯冰:为中国基础工业发展贡献力量杜凯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2011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关键基础零部件动力学及其控制,毕业后签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他希望借助自己在工程领域的经验与知识,为我国高端装备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
1989 年 3 月,杜凯冰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2011 年,他被免试推荐至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本科毕业设计到博士学位论文,杜凯冰一直在进行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目前,在我国的高铁、航空等装备制造业中,大部分的高端轴承、密封等关键基础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为什么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怎样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是他内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最开始选择研究课题时,他就带着这些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他了解到掌握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既是国家战略发展迫切需要,而且全面系统地认识其发展现状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的基础工业水平。他希望以研究关键零部件技术作为突破口,对中国基础工业的发展现状作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杜凯冰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受导师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工程实际应用,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制造加工工艺,对促进其向实用化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做好研究课题的同时,他还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机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际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很好的展示了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拓宽视野,学习发达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与导师商量与讨论后,他将工业发达的德国作为出国交换的首选,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交流。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内机械相关的企业要想在世界机械领域中高端产品占领一席之地,可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对于从事机械相关行业的人员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要抓住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机遇,为我国的机械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临近就业时,他先利用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同学组成的实践支队一起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地参观并详细深入地了解株洲所。通过与株洲所相关领导的座谈交流,了解了株洲所的企业文化、历史沿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对株洲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相信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可以帮助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级。中车株洲所是可以成就事业、成就自我,实现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平台。在进入就业季找工作时,他坚定地选择了中车株洲所。他希望借助自己在工程领域的经验与知识,为我国高端装备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
付文:为“核”心动,投身国防付文,2010 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攻读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 年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工作。付文坚信,立业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付文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一些人看来,核专业很神秘、有放射性、很危险,女生不应该选择这样的专业。但在付文看来,核能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她为学习核专业而自豪,并且随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她更加坚信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
本科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继续深造。核专业需要坚守、需要执着。“两弹元勋”们克服资料缺少、信息匮乏的困难,坚守研究,献身祖国科技事业,才有了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在核电不景气的年代,老一辈核电人的坚守,才有了核电蓬勃发展的今天,才有了世界核电建设大国。核研院师生“十年磨一球”的坚持,才有了第四代核电技术,才有了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开工建设。作为核专业的年轻学生,付文深受“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不畏苦难,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投身国家科技事业。
从初接触课题时的懵懵懂懂,到深刻理解研究内容;从撰写第一篇学术文章时的生涩,到多篇学术会议的发表;从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紧张,到毕业答辩的侃侃而谈,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一步步成长,领悟到如何做研究,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付文曾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一年,走出国门感受中西教育差异和文化差异,取长补短,激发了爱国之情。她说“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丰富了我的博士生活,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毕业之际,付文放弃留在资源集中、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的军工企业,她说:“地域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价值,到缺乏人才、需要自己的地方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在中船重工集团建造海洋核动力平台的项目背景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国防军工建设中,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七二五研究所虽然位于三线城市洛阳,但是长期承担船舶结构和关键设备的研究和制造任务,确保了海军舰船的服役安全可靠性,支撑了各种新型舰船的发展。作为所里唯一一名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她的加入将开拓七二五所在核领域的研发和设计工作。
付文坦言,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她也有过犹豫和纠结,毕竟要放弃北京户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但在向多位老师咨询就业选择的过程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不应该受限于工作地点,到最需要的地方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择业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怀着对祖国、对专业领域的热爱,付文正在履行一个清华学子建设祖国国防的神圣使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立业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李腾:“我的梦想是引领生物时代”“我觉得创业是长跑,路途中充满未知,比如最开始会走弯路或者方向都是错误的。每一步可能会比较慢,但我希望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扎实,一个里程碑一个里程碑地走。我看好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我们中间的路线是什么,未来的那个终点一定会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要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的梦想是引领生物时代”。
2015 年 5 月 23 日,第二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决赛现场,“终极对决”的结果即将揭晓。“本次比赛金奖得主是李腾带领的 BluePHA 生物塑料团队!”主持人话音刚落,现场掌声、欢呼声四起。上台领奖的几位年轻人目光沉静甚至略有些羞涩,但在他们统一印制的深蓝色 T 恤上,“引领生物时代”(LEADING BIO ERA)的宣言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作为硬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李腾团队和他的生物塑料项目如黑马般从一大波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经济浪潮中杀出,最终摘得桂冠。
“马斯克说希望自己的创业能够对人类的未来促成影响,而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去别的星球生活、人工智能、基因学都是他认为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已经涉及到前三个。”李腾相信,只有从最底层、最根源的思维方式开始,才能做出真正的技术创新。做技术创新不用在意世界上已经有什么,而是需要思考世界上真正需要什么。“合成生物学有很大的机会能够改变世界,人们使用新的工具改造微生物,潜力非常大”。
2014 年 5 月清华大学 XIN 中心的诞生,成为李腾团队组建的重要契机之一。李腾试探着向导师征求意见,没想到,陈国强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PHA 生物塑料项目幸运地从全校 70 多个高科技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 XIN 中心首批入驻项目。事实上,李腾和他的核心创业团队的故事早在六年前就开始萌芽了。2010 年,李腾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赴美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 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代表清华大学获得金牌。在竞赛中,李腾结识了当时的竞争对手,北京大学团队队长张浩千。会场下,李腾和张浩千畅谈了共同的兴趣—合成生物学的各种应用。他们认为新的技术和工业微生物相结合起来,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生物技术的创业非常有前景。
“我觉得很难预测中间的路线是什么,但是未来的那个终点一定会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要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信念也让核心创业团队逐渐聚拢:李腾选择读工业微生物方向的研究生,并且选择许多经管学院的创业课程,成为“清华 - 伯克利”技术创业项目第三届成员;张浩千选择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读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生,现在成为了团队的 CTO首席技术官;曾经参加过 iGEM竞赛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队员也进入团队;有 10 多年发酵经验的专业发酵师也被李腾和他团队的梦想与激情吸引进入创业团队。
“创业这条路我想好了。不管做什么,或早或晚都会做的。目前的条件非常好,不管是个人条件还是周围的条件以及时机都非常好。我觉得创业是长跑,路途中充满未知,比如最开始会走弯路或者方向都是错误的。每一步可能会比较慢,但我希望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扎实,一个里程碑一个里程碑地走。我看好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我们中间的路线是什么,未来的那个终点一定会是一个以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世界变得更好,要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梦想是引领生物时代。”李腾说。
国庆快乐
编辑 / 王蕾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