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

  摘 要:科学化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追求。应从科学化的视角,运用相关学科原理,来思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干部人事工作;制度改革;科学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8/09-0150-04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是指结合中国实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制度设计、方法运用,反映、体现并符合一定历史条件下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客观规律。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同时离不开一系列科学制度的规范和方式、方法的制约。推进和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根本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理论视野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在政治学发展的历史上,公共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介入”,是国家出于维护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需要,是公共权力在履行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职能过程中承担和实施的管理活动。党的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制度是政治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管干部的核心手段。在当代,政治管理正逐步由随意性、封闭性和简单性的传统政治管理向复杂化、开放性和法制性的现代政治管理演进,这一过程意味着政治路线、政治管理目标和手段的变革与调整。现代政治管理的科学化,指导并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体现并规引政治管理重要内容――党的干部人事工作的目标方向和时代价值。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指针。科学配备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整体功能会大大优化,执政效率会大大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管理也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前提。从更深层次上讲,能否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关乎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生死存废,决定着党的政治管理和执政的成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只有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制度设计、科学的方法程序,才能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从而为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高素质干部队伍支撑;三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根本保证。应该明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科学改进党管干部的方式方法是一致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坚持就要不断地加以改进。科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科学改进党管干部方式的具体体现。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公共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产物,是政治权力和体制的产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权力或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贯彻和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若不被政府或干部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权力机构赋予政策三个特征:合法化、普遍性和强制性。这正是公共政策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的规章制度或个人决策的根本之点。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党对经济事务、政治事务包括干部人事的管理逐渐地由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变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及时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态势,准确判断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做出有效决策。这就迫切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干部路线是关于干部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具体规章制度的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决策内容之一。科学化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目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目标的提出,是党管干部这一公共决策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其根本点,就是党的干部工作的决策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就是科学;违反这个规律,就是不科学。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就是要科学地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健全程序规则,规范操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破旧立新的科学决策过程。      二、干部人事制度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制度化      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离不开民主化和制度化。科学化的本质是按干部人事工作规律办事,杜绝和防止凭个人好恶或长官意志行使权力的行为。党内民主具有内生的性质。因此,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扬民主,按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办事,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就成为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的行为要靠制度来规范,在各种制度中,法律是具有最高权威和强制力的行为准则。《公务员法》是关于干部人事工作的带有总章性质的国家法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是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党内法规。只要建立起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并在实际干部人事工作中做到依照法律选人、依照程序用人,就能使我们的用人行为从根本上受到干部人事法规制度的保证和约束,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也就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民主化,离不开科学化和制度化。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干部人事工作民主化的理论前提是对党内民主本质的科学理解和把握,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科学研究和汲取,而这些理论成果正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过程始终必须坚持的科学思想。民主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离不开制度化、法制化。法律是制度的高级形式,民主对制度有着天然的要求,民主只有靠法制来保障,才是真实的、持久的;反之,就是虚假的、暂时的。根据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民主决策机制,使正确的民主选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的暗示或暗中操作而改变程序或所谓的“走程序”。   实现干部人事制度制度化,同样离不开科学化和民主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赖于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而制度的最高层面就是法律,科学的方法则包括法治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包括了制度化,体现了依法改革的要求。制度化和民主化也密不可分。制度化的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集中统一的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党的纪律、法律法规和有关章程若无民主来作保证,即使得以实现,也完全有可能导致个人专权、高度集中。体现在选人用人上就是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其祸害甚于无法。      三、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路径选择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干部人事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政治路线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任务,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开展工作,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科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进行,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否则,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没有政治路线的保证,就不具有科学性,从而失去正确的方向。   注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科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善于扬弃旧体制,勇于发展新机制。我们党在长期的干部人事工作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例如,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及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等等,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这几年我们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新制度,例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全委会表决制等,经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必须在坚持中继承,在继承中完善。科学化的创新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原来没有制度、办法,通过试点形成了新的制度、新的办法,这就是创新;另一方面,原来有制度、有办法,与新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通过大胆改进、调整,来完善提高,这也是创新。

  坚持循序渐进、配套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坚持循序渐进、配套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注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性,一是要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二是干部人事制度各项具体环节的改革,如选拔、任用、考核、培训、奖惩、交流、工资、福利、离退休等方面的改革要互相配套;三是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户籍管理、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要配套。因此,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按照全面改革的总体构想,统筹规划、综合设计;同时,又要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都来源于群众。走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重要的路径。一方面,应该鼓励和支持基层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对于正确的要及时给予支持,对于失误要及时引导,对于有借鉴意义的要及时加以总结;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改革措施,要充分听取各方面干部群众的意见,善于吸取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方法、好思路。对于有关的改革思路和方案,也要放到实践中去,放到群众中去试点和检验。   四、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面对21世纪初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社会转变的时代要求,面对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兴起,组织人事工作决策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和掌握从战略的高度来看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放眼世界的开放观念、多元化的人才观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中国特色、科学而又系统的选人用人观。一方面,坚持群众公认的理念。要“提供一个最大限度选择领袖的公民选举机制,以保证政治精英的出现并维持政治权利的高效化。”把“政治精英”选准用好,从根本上说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参与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的方法,把坚持群众公认作为重要的原则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始终;另一方面,坚持德才兼备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路线的核心所在。只有坚持这一原则考察和选拔任用干部,努力使每一个干部都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能力素质,才能真正把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落到实处。同时,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切忌以德才兼备为借口搞求全责备。   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坚持正确的民主方向。在推荐环节上,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逐步试行经过“二轮”或“多轮”民主推荐确定考察人选;在考察环节上,完善干部考察制度和方法,提高干部考察的准确性和干部评价的科学性;在决定环节上,在全面实行常(党)委会票决干部的基础上,推行“差额推荐、等额表决”,逐步在省、市、县三级机关部门推行党委(党组)任用干部票决制。在努力扩大民主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极端民主化、“拉票贿选”等问题,确保民主的健康发展。要继续探索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干部日常调整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二是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选举是一种有效体现民主的公共决策形式。当前我国地方人大、政府和政协换届选举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等额提名、差额选举上。既要代表联合提名,实行差额选举,又要保证实现党委人事安排意图,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把握。所以,应抓紧修订《地方组织法》和《选举法》,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制度支撑。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和介绍办法,改进选举办法,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三是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与健全党的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健全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全委会、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的议事规则和表决办法,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民主评议制度。   健全科学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和任何权力制约一样,党对干部的管理监督,主要靠三方面:一是制度约束,二是程序约束,三是行为约束。这三方面的权力约束都必须依靠科学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来实现。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选任干部,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进行,防止一把手或者少数主要领导决定干部任免。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通过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班子内部监督;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上级监督;进一步完善接待群众信访、受理群众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健全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主要领导要对推荐的后果负责;继续坚持考察责任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考察组要对考察的真实性和评价的公正性负责。   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为解决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权限过于集中的问题,今后应该坚持“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党政干部管理制度。根据《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对党政机关公务员实行依法管理;完善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动态调整、平衡比较、定期增资的工资制;加快建立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险和补助等社会保险制度;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对承担政府职能的执行和管理类事业单位,依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对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公益法人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要逐步转变为企业。积极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对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可以区别情况实行聘任、委任或考任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用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三是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区别于党政干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结合起来,对垄断型和承担国家特殊职能企业的领导人,实行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办法,以组织任命为主;对竞争型国有企业,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出资人代表、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人员实行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在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可以试行期股、期权等分配方式;四是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当前,一些地方干部双重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应该对症下药,下决心理顺条块关系。按照既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又维护地方功能完整的原则,重新整合条块管理的职能分工,合理配置干部管理职权,体现事权与人权的衔接。抓紧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办法》,明确主管、协管双方的职责权限以及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2]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黄文虎.科学执政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刘俊林.求索与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年回首:上、下卷[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5]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6]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功杭

  摘 要:科学化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追求。应从科学化的视角,运用相关学科原理,来思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干部人事工作;制度改革;科学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8/09-0150-04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是指结合中国实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制度设计、方法运用,反映、体现并符合一定历史条件下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客观规律。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同时离不开一系列科学制度的规范和方式、方法的制约。推进和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根本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理论视野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在政治学发展的历史上,公共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介入”,是国家出于维护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需要,是公共权力在履行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职能过程中承担和实施的管理活动。党的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制度是政治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管干部的核心手段。在当代,政治管理正逐步由随意性、封闭性和简单性的传统政治管理向复杂化、开放性和法制性的现代政治管理演进,这一过程意味着政治路线、政治管理目标和手段的变革与调整。现代政治管理的科学化,指导并要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体现并规引政治管理重要内容――党的干部人事工作的目标方向和时代价值。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指针。科学配备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整体功能会大大优化,执政效率会大大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管理也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前提。从更深层次上讲,能否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关乎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生死存废,决定着党的政治管理和执政的成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只有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制度设计、科学的方法程序,才能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从而为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高素质干部队伍支撑;三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根本保证。应该明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科学改进党管干部的方式方法是一致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坚持就要不断地加以改进。科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科学改进党管干部方式的具体体现。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公共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产物,是政治权力和体制的产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权力或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贯彻和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若不被政府或干部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权力机构赋予政策三个特征:合法化、普遍性和强制性。这正是公共政策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的规章制度或个人决策的根本之点。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党对经济事务、政治事务包括干部人事的管理逐渐地由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变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及时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态势,准确判断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做出有效决策。这就迫切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干部路线是关于干部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具体规章制度的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决策内容之一。科学化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目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目标的提出,是党管干部这一公共决策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其根本点,就是党的干部工作的决策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就是科学;违反这个规律,就是不科学。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就是要科学地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健全程序规则,规范操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破旧立新的科学决策过程。      二、干部人事制度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制度化      实现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离不开民主化和制度化。科学化的本质是按干部人事工作规律办事,杜绝和防止凭个人好恶或长官意志行使权力的行为。党内民主具有内生的性质。因此,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扬民主,按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办事,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就成为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的行为要靠制度来规范,在各种制度中,法律是具有最高权威和强制力的行为准则。《公务员法》是关于干部人事工作的带有总章性质的国家法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是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党内法规。只要建立起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并在实际干部人事工作中做到依照法律选人、依照程序用人,就能使我们的用人行为从根本上受到干部人事法规制度的保证和约束,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也就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民主化,离不开科学化和制度化。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干部人事工作民主化的理论前提是对党内民主本质的科学理解和把握,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科学研究和汲取,而这些理论成果正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过程始终必须坚持的科学思想。民主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离不开制度化、法制化。法律是制度的高级形式,民主对制度有着天然的要求,民主只有靠法制来保障,才是真实的、持久的;反之,就是虚假的、暂时的。根据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民主决策机制,使正确的民主选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的暗示或暗中操作而改变程序或所谓的“走程序”。   实现干部人事制度制度化,同样离不开科学化和民主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赖于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而制度的最高层面就是法律,科学的方法则包括法治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包括了制度化,体现了依法改革的要求。制度化和民主化也密不可分。制度化的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集中统一的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党的纪律、法律法规和有关章程若无民主来作保证,即使得以实现,也完全有可能导致个人专权、高度集中。体现在选人用人上就是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其祸害甚于无法。      三、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路径选择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干部人事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政治路线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任务,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开展工作,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科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进行,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否则,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没有政治路线的保证,就不具有科学性,从而失去正确的方向。   注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科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善于扬弃旧体制,勇于发展新机制。我们党在长期的干部人事工作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例如,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及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等等,都需要在改革过程中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这几年我们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新制度,例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全委会表决制等,经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必须在坚持中继承,在继承中完善。科学化的创新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原来没有制度、办法,通过试点形成了新的制度、新的办法,这就是创新;另一方面,原来有制度、有办法,与新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通过大胆改进、调整,来完善提高,这也是创新。

  坚持循序渐进、配套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坚持循序渐进、配套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注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性,一是要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二是干部人事制度各项具体环节的改革,如选拔、任用、考核、培训、奖惩、交流、工资、福利、离退休等方面的改革要互相配套;三是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户籍管理、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要配套。因此,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按照全面改革的总体构想,统筹规划、综合设计;同时,又要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都来源于群众。走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重要的路径。一方面,应该鼓励和支持基层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对于正确的要及时给予支持,对于失误要及时引导,对于有借鉴意义的要及时加以总结;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改革措施,要充分听取各方面干部群众的意见,善于吸取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方法、好思路。对于有关的改革思路和方案,也要放到实践中去,放到群众中去试点和检验。   四、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的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面对21世纪初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社会转变的时代要求,面对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兴起,组织人事工作决策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和掌握从战略的高度来看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放眼世界的开放观念、多元化的人才观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中国特色、科学而又系统的选人用人观。一方面,坚持群众公认的理念。要“提供一个最大限度选择领袖的公民选举机制,以保证政治精英的出现并维持政治权利的高效化。”把“政治精英”选准用好,从根本上说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参与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的方法,把坚持群众公认作为重要的原则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始终;另一方面,坚持德才兼备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路线的核心所在。只有坚持这一原则考察和选拔任用干部,努力使每一个干部都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能力素质,才能真正把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落到实处。同时,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切忌以德才兼备为借口搞求全责备。   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坚持正确的民主方向。在推荐环节上,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逐步试行经过“二轮”或“多轮”民主推荐确定考察人选;在考察环节上,完善干部考察制度和方法,提高干部考察的准确性和干部评价的科学性;在决定环节上,在全面实行常(党)委会票决干部的基础上,推行“差额推荐、等额表决”,逐步在省、市、县三级机关部门推行党委(党组)任用干部票决制。在努力扩大民主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极端民主化、“拉票贿选”等问题,确保民主的健康发展。要继续探索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干部日常调整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二是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选举是一种有效体现民主的公共决策形式。当前我国地方人大、政府和政协换届选举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等额提名、差额选举上。既要代表联合提名,实行差额选举,又要保证实现党委人事安排意图,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把握。所以,应抓紧修订《地方组织法》和《选举法》,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制度支撑。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和介绍办法,改进选举办法,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三是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与健全党的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健全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全委会、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的议事规则和表决办法,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民主评议制度。   健全科学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和任何权力制约一样,党对干部的管理监督,主要靠三方面:一是制度约束,二是程序约束,三是行为约束。这三方面的权力约束都必须依靠科学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来实现。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选任干部,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进行,防止一把手或者少数主要领导决定干部任免。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通过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班子内部监督;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上级监督;进一步完善接待群众信访、受理群众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健全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主要领导要对推荐的后果负责;继续坚持考察责任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考察组要对考察的真实性和评价的公正性负责。   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为解决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权限过于集中的问题,今后应该坚持“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党政干部管理制度。根据《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对党政机关公务员实行依法管理;完善职务和级别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动态调整、平衡比较、定期增资的工资制;加快建立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险和补助等社会保险制度;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对承担政府职能的执行和管理类事业单位,依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对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公益法人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要逐步转变为企业。积极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对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可以区别情况实行聘任、委任或考任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用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三是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区别于党政干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结合起来,对垄断型和承担国家特殊职能企业的领导人,实行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办法,以组织任命为主;对竞争型国有企业,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出资人代表、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人员实行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在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可以试行期股、期权等分配方式;四是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当前,一些地方干部双重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应该对症下药,下决心理顺条块关系。按照既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又维护地方功能完整的原则,重新整合条块管理的职能分工,合理配置干部管理职权,体现事权与人权的衔接。抓紧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办法》,明确主管、协管双方的职责权限以及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2]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黄文虎.科学执政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刘俊林.求索与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年回首:上、下卷[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5]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6]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功杭


相关文章

  • 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中组部组织力量研究起草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经中央批准,已经以中央办公厅文件印 ...查看


  •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 [摘要]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强大武器.它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选拔干部的总方针.具体标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人事制度改革等:它具有突出的时代贡献,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实践提 ...查看


  • 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_工作汇报
  • 内容提要:一.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构成与发展1.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构成2.新时期干部工作的主要变化3.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发展方向二.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与指导方针1.党管干部原则2.德才兼备原则 3.注重实绩原则4.群众公认原则5.干部 ...查看


  • 党员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研究1
  • 党员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研究 摘 要: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科 ...查看


  • 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人事
  • 昨天,中组部.人事部召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就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部署.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贯彻 ...查看


  •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辽宁干部教育__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内专家热点论坛 >>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正文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8年11月3日 8 ...查看


  • 整顿机关作风建设,深化干部选拔制度
  • 整顿机关作风建设,深化干部选拔制度 苏豫雅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为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提出整顿机关作风的要求.总结过往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实际 ...查看


  • 2013年乡镇组织工作要点
  • xxxx年全镇组织工作紧紧围绕 "建设和谐美好xx"目标,力求在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查看


  •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于2009年2月16日在太原召开,会期一天,现将有关情况传达如下: 一.会议概况 这次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同志.李源潮同志的重要讲话,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