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或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的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过去没有如今天一样发达的气象预报及气象知识,但人们凭着长期观察气象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灵验实用的气象谚语,以指导人们及时预防气象变化。谚语言简意赅,但要道出其背后隐含着的真实的气象本质,揭示其气象科学规律,却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   五彩缤纷的霞光是由于日出或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红色或橙色的长波染色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一般而言,大气尘埃的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汽的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是否含有大量水汽。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的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降雨呢?因为北半球春夏的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汽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汽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的天气。又由于我国地势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汽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着天气将要转雨。   那么出现大量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汽,但由于晚霞出现时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下降,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的可能性就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西面的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并且这时东南风西进势力不断减弱,水汽含量逐渐减少。所以,晚霞的出现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也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云图雨带移动的方向与东南风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并由西面漂流过来的,与东南沿海提供的水汽是无关的。但大自然往往神秘莫测,它的表象往往让我们看到的是假象。虽然近地面是东南风,但地球高空却无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风;虽然地面东南风水汽是在光照气温和海拔不断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风向是向西北,但地面东南风携带水汽所形成的云系却是在高空西风的作用下由西往东移动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云图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东移动。但为什么由东面提供的水汽形成的雨带推移也是由西往东的顺序依次拉开的呢?因为东面水汽成云致雨的过程,是需要在往西北移动过程中逐渐抬升降温而导致水汽浓度不断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进路途的某一区域形成降雨,就意味着这一区域成为降温区域:大量水汽积聚以及降雨造成的云层气温下降。气温下降会形成两个结果:   其一,使得东南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在降雨区域冷气流地阻挡下减慢或停止了西进速度,迫使东南风气流水汽被迫抬升,使空气达到饱和,导致本地降水。   其二,积雨云层气温的下降又促成了大量水汽凝结,形成降雨云系由西向东快速发展,于是降雨区域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在冷气流的主导下由西向东展开。由此,一场大范围由西向东扩散的降雨开始了。晚霞的出现标志着西面已停止降雨,大气水汽含量已大幅下降,伴随降雨的云层降温现象因而也就消失了,凝聚雨滴形成降雨的条件也随之会云消雾散。好天气来临了!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课外阅读延伸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或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的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过去没有如今天一样发达的气象预报及气象知识,但人们凭着长期观察气象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灵验实用的气象谚语,以指导人们及时预防气象变化。谚语言简意赅,但要道出其背后隐含着的真实的气象本质,揭示其气象科学规律,却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   五彩缤纷的霞光是由于日出或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红色或橙色的长波染色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一般而言,大气尘埃的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汽的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是否含有大量水汽。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的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降雨呢?因为北半球春夏的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汽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汽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的天气。又由于我国地势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汽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着天气将要转雨。   那么出现大量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汽,但由于晚霞出现时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下降,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的可能性就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西面的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并且这时东南风西进势力不断减弱,水汽含量逐渐减少。所以,晚霞的出现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也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云图雨带移动的方向与东南风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并由西面漂流过来的,与东南沿海提供的水汽是无关的。但大自然往往神秘莫测,它的表象往往让我们看到的是假象。虽然近地面是东南风,但地球高空却无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风;虽然地面东南风水汽是在光照气温和海拔不断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风向是向西北,但地面东南风携带水汽所形成的云系却是在高空西风的作用下由西往东移动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云图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东移动。但为什么由东面提供的水汽形成的雨带推移也是由西往东的顺序依次拉开的呢?因为东面水汽成云致雨的过程,是需要在往西北移动过程中逐渐抬升降温而导致水汽浓度不断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进路途的某一区域形成降雨,就意味着这一区域成为降温区域:大量水汽积聚以及降雨造成的云层气温下降。气温下降会形成两个结果:   其一,使得东南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在降雨区域冷气流地阻挡下减慢或停止了西进速度,迫使东南风气流水汽被迫抬升,使空气达到饱和,导致本地降水。   其二,积雨云层气温的下降又促成了大量水汽凝结,形成降雨云系由西向东快速发展,于是降雨区域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在冷气流的主导下由西向东展开。由此,一场大范围由西向东扩散的降雨开始了。晚霞的出现标志着西面已停止降雨,大气水汽含量已大幅下降,伴随降雨的云层降温现象因而也就消失了,凝聚雨滴形成降雨的条件也随之会云消雾散。好天气来临了!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课外阅读延伸


相关文章

  • 关于天气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 1.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2.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3.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4.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5.泥鳅跳,风雨到. 6.东虹日头,西虹雨. 7.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 ...查看


  • 云就像是天气的
  • <看云识天气>阅读题 看云识天气> (一)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 云就像是天气的 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 招牌 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 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 ...查看


  • 关于春天的谚语:一日东风三日雨
  • 天上勾勾云 地上雨淋淋 一日东风三日雨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燕子低飞要下雨 鱼跳水,有雨来 雨中 ...查看


  • 民间气象谚语大全
  • 民间气象谚语大全(建议收藏) 民间气象谚语大全(建议收藏) 大气层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悬浮物质,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现多 种色彩和许多光学现象,观察它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天气.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 ...查看


  • 气象物候专题
  • 气象物候专题 导学案 一知识回顾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 ...查看


  • 科技手抄报:天空的颜色
  •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 ...查看


  • 描写晚霞的作文
  • 描写晚霞的作文 每当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就会出现晚霞.晚霞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小鸭.有的像小狗.有的像一块镶满金边的花布.还有的像-- 我最喜欢的就是火红火红的晚霞.一天傍晚,天空中出现了一朵朵火焰般燃烧着的晚霞,晚霞呈四边形,一片片 ...查看


  • [气象物候]
  • 专题<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 ...查看


  • 气象气候谚语
  • 气候: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