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冯芳花

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 学生谈眼中的鲁迅

谈到中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那就

是——鲁迅(出示鲁迅头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2、展示老师搜集的资料

(1) 快速浏览,有什么感受?

鲁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2)世人评价。

中国人称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

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这本书当中,鲁迅先生占据了其中一个重要席位。

3、导入新课

这样一个人,于1936年与世长辞,享年55岁。1945年,他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作

者是通过哪几件事写鲁迅先生的?

概括板书:

悼念伯父

读《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阿三

三、 串联记忆,体验情感。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周晔的记忆一同走近她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先谈哪件事?

◎ 读《水浒传》

1、“我”是怎么读的?(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用课文中的话来解释?

(“囫囵吞枣”是“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老师查了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囫囵吞枣”本意指把枣儿整个吞下去,后来人们把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顾名思义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文中的解释是——把一个人做的事情按在另一个人的头上;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猪八戒三打白骨精”、“宋江景阳冈打虎”、“张飞、关羽草船借箭”„„后来人们就把同学们刚才这样弄错了事实,弄错了对象的情况叫做“张冠李戴”)

3、见我这么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不是批评?(是)怎样的批评?(委婉)伯父在委婉地批评我——(读书马马虎虎),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的了)。

4、透过这样一件小事,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幽默风趣、教子有方)

对,一句话就让作者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令人难忘。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件事值得回忆?

◎ 谈“碰壁”

1、默读这一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对,整个夜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欢笑。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部分课文中哪句话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低和碰壁有关系吗?(没有)既然没有,那鲁迅这句话究竟想说什么呢?——(旧社会黑暗,鲁迅倍受压迫„„)

4、师介绍背景: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社会的文学家,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为了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还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但他仍然与黑暗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结合这段历史再来思考这句话,想想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处境如此凶险,还与家人谈笑风生,这是怎样的鲁迅?(乐观)

5、鲁迅既然知道“碰壁”和鼻子没有联系,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6、让我们和周晔一起重温那段温馨的记忆。(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也许多年以后,周晔再回想起来,她已经和我们一样了解了伯父当年危险的处境。

◎ 救助车夫

1、还有一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黄包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怦然心动。默读课文,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边读边画。

(学生读自己所画的细节,说说自己的体会。

例: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这个地方为什么打动了你?(伯父对车夫的关心、帮助)

透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扶、蹲、半跪”等动词)

结合这些词语再来谈谈你的体会。

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当时伯父和爸爸帮助那位车夫的场景,让我们把这个画面定格在脑中,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

2、这些情景,都被当时站在一边的小周晔看在了眼里。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以后,她依然还记得,还清清楚楚多地记得——

(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

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3、伯父没说一句话,但这严肃的表情,这深沉地叹息,最令人难忘。他在 为谁叹息?

(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

为劳动人民叹息!谈一谈。——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为自己而叹息!谈一谈。——自己有时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夫,却还 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夫一样的劳苦大众,却无能为力。)

一声深深地叹息!为国家,为人民,也为自己。指读。(配乐)

4、鲁迅生活的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痛苦地呻吟。面对这些,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的鲁迅先生心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地叹息!一齐走进这段文字。齐读。(配乐)

我们已经触摸到了鲁迅先生内心那复杂的情感。

◎ 关心阿三

1、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她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讯,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去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仆阿三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阿三的话)

2、听了阿三的话,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车夫的救助,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3、此时,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出示: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指读。

对,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体现。齐读。

◎ 悼念伯父

1、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出示: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学生,有工人,各色各样的人都

有。)

自由读。

2、前来吊唁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著名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现在透过他的文字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出示: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断)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断)

巴金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

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快速浏览,在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群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也许前来送葬的人群中就有阿三,也许还有那位伯父救助的车夫,千千万万受到鲁迅先生帮助和影响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来追悼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大家心底的思念。指读。

3、深深的悲哀充荡着每一个人的心,历史也忠实地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送葬照片)看,千万颗心在呼喊着同一个名字——鲁迅。让我们也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追忆伟大的鲁迅先生。齐读。

4、小结: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他留给我们的又太多太多。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浩如烟海的作品,更有一种精神,一种可贵的鲁迅精神!

四、 推荐阅读,课外积累。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要想全面了 解鲁迅先生,还需要阅读有关他的大量作品。

(鲁迅)《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臧克家)《有的人》(箫 红)《回忆鲁迅先生》这几篇文章回去就可以找来阅读。

《鲁迅全集》(许广平)《欣慰的纪念》(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人间鲁迅》这些文章留在今后的人生中慢慢品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冯芳花

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 学生谈眼中的鲁迅

谈到中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那就

是——鲁迅(出示鲁迅头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2、展示老师搜集的资料

(1) 快速浏览,有什么感受?

鲁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2)世人评价。

中国人称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

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这本书当中,鲁迅先生占据了其中一个重要席位。

3、导入新课

这样一个人,于1936年与世长辞,享年55岁。1945年,他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作

者是通过哪几件事写鲁迅先生的?

概括板书:

悼念伯父

读《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阿三

三、 串联记忆,体验情感。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周晔的记忆一同走近她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先谈哪件事?

◎ 读《水浒传》

1、“我”是怎么读的?(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用课文中的话来解释?

(“囫囵吞枣”是“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老师查了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囫囵吞枣”本意指把枣儿整个吞下去,后来人们把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顾名思义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文中的解释是——把一个人做的事情按在另一个人的头上;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猪八戒三打白骨精”、“宋江景阳冈打虎”、“张飞、关羽草船借箭”„„后来人们就把同学们刚才这样弄错了事实,弄错了对象的情况叫做“张冠李戴”)

3、见我这么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不是批评?(是)怎样的批评?(委婉)伯父在委婉地批评我——(读书马马虎虎),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的了)。

4、透过这样一件小事,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幽默风趣、教子有方)

对,一句话就让作者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令人难忘。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件事值得回忆?

◎ 谈“碰壁”

1、默读这一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对,整个夜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欢笑。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部分课文中哪句话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低和碰壁有关系吗?(没有)既然没有,那鲁迅这句话究竟想说什么呢?——(旧社会黑暗,鲁迅倍受压迫„„)

4、师介绍背景: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社会的文学家,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为了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还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但他仍然与黑暗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结合这段历史再来思考这句话,想想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处境如此凶险,还与家人谈笑风生,这是怎样的鲁迅?(乐观)

5、鲁迅既然知道“碰壁”和鼻子没有联系,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6、让我们和周晔一起重温那段温馨的记忆。(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也许多年以后,周晔再回想起来,她已经和我们一样了解了伯父当年危险的处境。

◎ 救助车夫

1、还有一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黄包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怦然心动。默读课文,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边读边画。

(学生读自己所画的细节,说说自己的体会。

例: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这个地方为什么打动了你?(伯父对车夫的关心、帮助)

透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扶、蹲、半跪”等动词)

结合这些词语再来谈谈你的体会。

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当时伯父和爸爸帮助那位车夫的场景,让我们把这个画面定格在脑中,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

2、这些情景,都被当时站在一边的小周晔看在了眼里。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以后,她依然还记得,还清清楚楚多地记得——

(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

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3、伯父没说一句话,但这严肃的表情,这深沉地叹息,最令人难忘。他在 为谁叹息?

(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他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

为劳动人民叹息!谈一谈。——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为自己而叹息!谈一谈。——自己有时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夫,却还 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夫一样的劳苦大众,却无能为力。)

一声深深地叹息!为国家,为人民,也为自己。指读。(配乐)

4、鲁迅生活的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痛苦地呻吟。面对这些,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的鲁迅先生心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地叹息!一齐走进这段文字。齐读。(配乐)

我们已经触摸到了鲁迅先生内心那复杂的情感。

◎ 关心阿三

1、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她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讯,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去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仆阿三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阿三的话)

2、听了阿三的话,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车夫的救助,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非常关心)

3、此时,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出示: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指读。

对,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体现。齐读。

◎ 悼念伯父

1、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出示: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学生,有工人,各色各样的人都

有。)

自由读。

2、前来吊唁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著名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现在透过他的文字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出示: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断)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断)

巴金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

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快速浏览,在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群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也许前来送葬的人群中就有阿三,也许还有那位伯父救助的车夫,千千万万受到鲁迅先生帮助和影响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来追悼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大家心底的思念。指读。

3、深深的悲哀充荡着每一个人的心,历史也忠实地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送葬照片)看,千万颗心在呼喊着同一个名字——鲁迅。让我们也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追忆伟大的鲁迅先生。齐读。

4、小结: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他留给我们的又太多太多。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浩如烟海的作品,更有一种精神,一种可贵的鲁迅精神!

四、 推荐阅读,课外积累。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要想全面了 解鲁迅先生,还需要阅读有关他的大量作品。

(鲁迅)《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臧克家)《有的人》(箫 红)《回忆鲁迅先生》这几篇文章回去就可以找来阅读。

《鲁迅全集》(许广平)《欣慰的纪念》(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人间鲁迅》这些文章留在今后的人生中慢慢品读。


相关文章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查看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1
  •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上册作业本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六年级语文上册作业本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 比一比,再组词. 恍(恍然大悟) 详(详细) 喇(喇叭) 晃(明晃晃) 祥(吉祥) 嗽(咳嗽)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下来,并选一个写话. (1)把枣整个吞下去, ...查看


  • 关注语言的" 言外之意"
  • "言外之意"出自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文学家们都十分关注语言的言外 ...查看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yè) 1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 ...查看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同学们,几年来,大家一定看过许多的课外读物.当然我也一样,我看过的书里印象最深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篇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爸爸和伯父一起 ...查看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2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追悼.深奥.饱经风霜等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立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嵩山思想品质: 3.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掌握通过品析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 ...查看


  •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集体备课
  •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集体备课 俞小娟(339023288) 18:02:55 本周集体备课主要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俞小娟(339023288) 18:05:53 <我的 ...查看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反思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