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试题

科举制试题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回答1~3题。

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来看,这些蔬菜品种都来自于海外,据此可判断出当时唐朝对外交流繁荣,故选B。

3.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该事件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1873年正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 )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答案 B

解析 A项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B项保国会是维新派成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C项共进会是秘密革命团体,在武昌和文学社组成起义的领导机关;D项兴中会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故应选B。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

解析 该题求解的答案是中国近代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的事件,也就是带有政治斗争和思想解放双重性质的事件。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起步,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局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但不具备政治斗争的性质。符合条件的只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它们既是要求变革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运动,也在近代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答案 D

解析 该题实际要求指出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巴黎和会上,英法因处置德国分歧很大,矛盾尖锐;华盛顿会议上,美日因中国问题和军备控制问题矛盾尖锐,A、B、C均符合史实。而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均有很大收获,不存在尖锐矛盾,故D项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中的结论。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答案 C

解析 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之所以说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关键在于官吏的任免权(用人权)都收归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从而强化了君权。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答案 C 解析 由时间限制可以排除A项。由‚创举‛可以排除B项。由‚变局‛可以排除D项。只有C项符合上述三个限定词。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答案 C 解析 A项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主张的核心;B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实

践;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都是理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

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选官途(3)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4)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5)略。

解析 关于教育问题,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很重视。(1)问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受教育的对象角度分析。

(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与背景分析。(3)问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4)问在解答时要结合当时法国的历史特征归纳特点。(5)问在解答时要找到贯穿四则材料的主线。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

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 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解析(1)在解答时主要从考试内容的差异中去分析。

(2)在解答时主要从方式、内容、原则等方面入手。

(3)在解答时主要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入手。

(4)在解答时要注意分层次、多角度组织答案。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

(1)通过材料中六经可以看出应该是儒家经典,其特点主要结合‚学而优则仕‛得出读书与做官相结合。

(2)关键是明确明朝这一时间限制,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对其影响的分析主要从对教育及政治等所产生的影响入手。

(3)结合时间以及所开设的学科等可以判断。

(4)主要从开设的科目以及课时上分析,影响既要点出对中国近代教育及近代化的影响,又要点出特点,即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5)关键是分析变化的趋势,结合德国开设的科目得出自然科学学科增多,结合设立机构得出鼓励科学研究这一趋势。

6)既要看到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又要看到近代中国以及德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关系。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 (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畬《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容《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治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辨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

答案 (1)《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2)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解析 本题以材料为依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第(1)问中第一个问号关键信息是1844年。不平等条约根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中第一个问题关键在于信息‚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即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问可从材料四中获取洋务派派遣的赴美留学生容闳留学情况的信息。以此为突破口考查晚清中美教育交流的史实及评价,考查考生概括、评价基础知识的能力,评价时注意限

( 阅读下列材料:

制‚积极作用‛。第(4)问是对前三问的一个总结性问题。

意大利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目的是 ( )①实现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 ②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③提高国际地位 ④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起初,只包括法国、意大利等六国,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和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力量的增强,欧洲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是1993年11月成立的欧盟所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欧共体不符,排除②。故应选D项。

(2009.广东六校联考)火相传的过程构成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请结合下列在展览会上摘选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每空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走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2)请比较并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3)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的看法。(2分)

(2)甲:反对学习西学。(1分)乙: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1分)

丙:不仅主张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1分)(3)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2分)

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影响是什么?

(2)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3)分析出现“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具体表现:活字印刷术传至欧洲,便利了欧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和火药武器也经阿拉伯传至欧洲,对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影响:中国这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派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 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正面交锋。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提出“三民主义”纲领指导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为武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 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

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中外交通路线,广东、福建自古就是这条路线上的两颗耀眼明珠。

(1)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什么时期?西汉、唐朝向西分别已经远达何地?

(2)宋元时期,刺桐港(即今福建泉州)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与亚洲90多个国

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名扬海外,概括宋元时期

泉州海上贸易空前繁盛的社会、技术原因。

(3)清朝前期,海上对外交流形势出现产逆转,清初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

管理对外贸易。指出清初设置十三行的直接原因及其作用和影响。

(4)20世纪

50

年代,

广州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型的国际贸易盛会—

—中国

出口商品展览会(即广交会),此后广交会每年两定期举行。2006年10月,第100

广交会在广州举行。十一三中全会后,我国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春天,指出率先成为对

外开放前沿阵地的省份,并指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答案 (1)时期:西汉。地点:汉朝,印度半岛南端;唐朝,波斯湾。

(2)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航海技术先进(宋代罗盘针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

(3)直接原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十分猖獗。作用和影响: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抵制西方经济影响;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长期同外界极少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4)省份:广东、福建。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愈益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

的考

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二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世纪后期起,特别是

中国

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

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

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有哪

些?它们对欧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并指明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答案 (1)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印刷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变化:从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推动各自的发展。

13.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有人建议:①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

五经才有希望考取;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书还可以报考武举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 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C.①②说法都正确 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14.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何事„„„„( )

A.该生参加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到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争

C.该生在书店里购买刚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海国图志》

16~19题。

16.西方“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主要是在„„„„„„„„„„„„„„( )

A.戊戌变法期间 B.新文化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17.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 洋务运动 ② 戊戌变法运动 ③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④ 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说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是指„„„„„„„„„„„„„„„„„„„„„„„„„„„( )

A.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出现 B.科举制的正式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戊戌变法期间对教育的大胆改革

19.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残共窜至陕北,覆灭在即。蒋委员长调集大军,作最后之剿灭。其中有张学良之东北军及杨虎城西北军,亦参加剿共作战。中共承认共产国际的指挥,实行统战,向东北军宣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官兵意向动摇,张学良亦受其惑,决与杨虎城联合,停止剿共。蒋委员长为稳定军心,不使剿共功亏一篑,亲临西安。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竟遭张杨劫持,是为西安事变。‛

——引自台湾《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教材

材料二 1936年12月苏联《真理报》发表评论说: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卫的名字同陕西省发生的张学良部兵变紧密相联,这也绝非偶然。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37年毛泽东指出:‚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过去的提出和今天的放弃,都是正确的。‛

阅后回答:

(5)材料一认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8分)材料二认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6)中共对西安事变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方针?(3分)

(7)“工农民主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和放弃都是以什么为依据的?(3分)中共这种策略的调整又说明

了什么问题?(3分)

历史学科:38.(32分)(1)相同之处:以律法规范人民的活动(或答:以法律约束人民。或答:重视法律制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3分)

特点;律法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君主统治)的工具。(或答: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地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3分)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民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或答:统治阶级拥有民主权利,但广大人民不能够享受起码的民主权利。)(有其他言之成理的叙述,均酌情给分。3分)

(2)君权仍然至高无上。从法律上赋予了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4分)

变化:从反对君主立宪到预备立宪。(2分)

原因:为挽救清朝统治,另外为遏制革命形势的高涨。(4分)

(3)规定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是资产阶级的政体,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实施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政体。(4分)

(4)发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由人民政协代行职权到全国人大为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4分)

(5)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到国家权利属于人民。(或答: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再到人民民主。)(5分)

科举制试题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回答1~3题。

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来看,这些蔬菜品种都来自于海外,据此可判断出当时唐朝对外交流繁荣,故选B。

3.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该事件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1873年正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 )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答案 B

解析 A项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B项保国会是维新派成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C项共进会是秘密革命团体,在武昌和文学社组成起义的领导机关;D项兴中会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故应选B。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

解析 该题求解的答案是中国近代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的事件,也就是带有政治斗争和思想解放双重性质的事件。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起步,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局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但不具备政治斗争的性质。符合条件的只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它们既是要求变革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运动,也在近代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答案 D

解析 该题实际要求指出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巴黎和会上,英法因处置德国分歧很大,矛盾尖锐;华盛顿会议上,美日因中国问题和军备控制问题矛盾尖锐,A、B、C均符合史实。而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均有很大收获,不存在尖锐矛盾,故D项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中的结论。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答案 C

解析 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之所以说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关键在于官吏的任免权(用人权)都收归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从而强化了君权。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答案 C 解析 由时间限制可以排除A项。由‚创举‛可以排除B项。由‚变局‛可以排除D项。只有C项符合上述三个限定词。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答案 C 解析 A项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主张的核心;B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实

践;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都是理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

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选官途(3)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4)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5)略。

解析 关于教育问题,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很重视。(1)问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受教育的对象角度分析。

(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与背景分析。(3)问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4)问在解答时要结合当时法国的历史特征归纳特点。(5)问在解答时要找到贯穿四则材料的主线。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

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 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解析(1)在解答时主要从考试内容的差异中去分析。

(2)在解答时主要从方式、内容、原则等方面入手。

(3)在解答时主要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入手。

(4)在解答时要注意分层次、多角度组织答案。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

(1)通过材料中六经可以看出应该是儒家经典,其特点主要结合‚学而优则仕‛得出读书与做官相结合。

(2)关键是明确明朝这一时间限制,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对其影响的分析主要从对教育及政治等所产生的影响入手。

(3)结合时间以及所开设的学科等可以判断。

(4)主要从开设的科目以及课时上分析,影响既要点出对中国近代教育及近代化的影响,又要点出特点,即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5)关键是分析变化的趋势,结合德国开设的科目得出自然科学学科增多,结合设立机构得出鼓励科学研究这一趋势。

6)既要看到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又要看到近代中国以及德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关系。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 (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畬《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容《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治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辨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

答案 (1)《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2)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解析 本题以材料为依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第(1)问中第一个问号关键信息是1844年。不平等条约根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中第一个问题关键在于信息‚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即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问可从材料四中获取洋务派派遣的赴美留学生容闳留学情况的信息。以此为突破口考查晚清中美教育交流的史实及评价,考查考生概括、评价基础知识的能力,评价时注意限

( 阅读下列材料:

制‚积极作用‛。第(4)问是对前三问的一个总结性问题。

意大利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目的是 ( )①实现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 ②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③提高国际地位 ④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起初,只包括法国、意大利等六国,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和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力量的增强,欧洲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是1993年11月成立的欧盟所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欧共体不符,排除②。故应选D项。

(2009.广东六校联考)火相传的过程构成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请结合下列在展览会上摘选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每空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走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2)请比较并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3)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的看法。(2分)

(2)甲:反对学习西学。(1分)乙: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1分)

丙:不仅主张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1分)(3)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2分)

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影响是什么?

(2)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3)分析出现“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具体表现:活字印刷术传至欧洲,便利了欧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和火药武器也经阿拉伯传至欧洲,对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和骑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影响:中国这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派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 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正面交锋。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提出“三民主义”纲领指导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为武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 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

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中外交通路线,广东、福建自古就是这条路线上的两颗耀眼明珠。

(1)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什么时期?西汉、唐朝向西分别已经远达何地?

(2)宋元时期,刺桐港(即今福建泉州)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与亚洲90多个国

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名扬海外,概括宋元时期

泉州海上贸易空前繁盛的社会、技术原因。

(3)清朝前期,海上对外交流形势出现产逆转,清初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

管理对外贸易。指出清初设置十三行的直接原因及其作用和影响。

(4)20世纪

50

年代,

广州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型的国际贸易盛会—

—中国

出口商品展览会(即广交会),此后广交会每年两定期举行。2006年10月,第100

广交会在广州举行。十一三中全会后,我国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春天,指出率先成为对

外开放前沿阵地的省份,并指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答案 (1)时期:西汉。地点:汉朝,印度半岛南端;唐朝,波斯湾。

(2)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航海技术先进(宋代罗盘针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

(3)直接原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十分猖獗。作用和影响: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抵制西方经济影响;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长期同外界极少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4)省份:广东、福建。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愈益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

的考

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二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世纪后期起,特别是

中国

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

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

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有哪

些?它们对欧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并指明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答案 (1)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印刷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变化:从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推动各自的发展。

13.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有人建议:①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

五经才有希望考取;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书还可以报考武举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 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C.①②说法都正确 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14.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何事„„„„( )

A.该生参加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到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争

C.该生在书店里购买刚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海国图志》

16~19题。

16.西方“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主要是在„„„„„„„„„„„„„„( )

A.戊戌变法期间 B.新文化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17.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 洋务运动 ② 戊戌变法运动 ③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④ 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说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是指„„„„„„„„„„„„„„„„„„„„„„„„„„„( )

A.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出现 B.科举制的正式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戊戌变法期间对教育的大胆改革

19.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残共窜至陕北,覆灭在即。蒋委员长调集大军,作最后之剿灭。其中有张学良之东北军及杨虎城西北军,亦参加剿共作战。中共承认共产国际的指挥,实行统战,向东北军宣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官兵意向动摇,张学良亦受其惑,决与杨虎城联合,停止剿共。蒋委员长为稳定军心,不使剿共功亏一篑,亲临西安。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竟遭张杨劫持,是为西安事变。‛

——引自台湾《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教材

材料二 1936年12月苏联《真理报》发表评论说: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卫的名字同陕西省发生的张学良部兵变紧密相联,这也绝非偶然。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37年毛泽东指出:‚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过去的提出和今天的放弃,都是正确的。‛

阅后回答:

(5)材料一认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8分)材料二认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6)中共对西安事变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方针?(3分)

(7)“工农民主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和放弃都是以什么为依据的?(3分)中共这种策略的调整又说明

了什么问题?(3分)

历史学科:38.(32分)(1)相同之处:以律法规范人民的活动(或答:以法律约束人民。或答:重视法律制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3分)

特点;律法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君主统治)的工具。(或答: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地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3分)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民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或答:统治阶级拥有民主权利,但广大人民不能够享受起码的民主权利。)(有其他言之成理的叙述,均酌情给分。3分)

(2)君权仍然至高无上。从法律上赋予了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4分)

变化:从反对君主立宪到预备立宪。(2分)

原因:为挽救清朝统治,另外为遏制革命形势的高涨。(4分)

(3)规定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是资产阶级的政体,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实施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政体。(4分)

(4)发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由人民政协代行职权到全国人大为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4分)

(5)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到国家权利属于人民。(或答: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再到人民民主。)(5分)


相关文章

  • 梦幻科举考试试题大全 梦幻科举大赛答案大全
  • 梦幻科举考试试题大全 梦幻科举大赛答案大全 梦幻科举大赛答案,小编也是第一时间了解到梦幻科举大赛答案的相关信息,下面就来为大家推荐梦幻科举大赛答案的相关内容吧 <梦幻西游>,你可以没玩过,但应该不会没听说过吧,告诉你吧,游戏中的 ...查看


  •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新课标Ⅰ卷)答案
  •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3(新课标Ⅰ卷)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试题
  •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1) 训诂学 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2) 词典,在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以(3) 曹操 ...查看


  • 2016年甘肃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答案
  • 2016年甘肃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 ...查看


  • 2016年青海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答案
  • 2016年青海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 ...查看


  • 2016年全国卷2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答案
  • 2016年全国卷2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 ...查看


  • 初一历史试题(1)
  • 2012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附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І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案表中. 1.下列关于隋文帝在位时的情况表述正确 ...查看


  • 七下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 七年级下历史期末测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20分.) 1.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它南北的起止点是 A.江都 开封 B.余杭 涿郡 C ...查看


  •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历史地理真题解析 选择题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王伐纣"推翻的王朝是 A . ...查看


  •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 本次考试试卷特点分析 1.总体分析:本试卷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卷的综合性非常强,基本覆盖了1到12课所学的知识点,同时遵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