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西北师大博物馆
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史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
西北师范大学校史是一部甘肃乃至西北教育的发展史,也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奋斗史。西北师范大学诞生于上世纪初晚清政府进行的一系列“废科举,办新学”教育改革的“新政”,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师范大学被迫西迁,组建西北联合大学,辗转于秦陇大地、植根于黄河岸边。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西北师范大学校史馆设有“百年历程”、“百年辉煌”两个基本陈列,收藏各类校史资料、图片及实物2000余件,专著、教材500多册(套)。展示了一批反映学校悠久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珍贵图片和资料:蒋介石、于右任、孙科、张治中、陈立夫等民国时期知名人士的题词;李蒸、黎锦熙、李建勋、袁敦礼、孔宪武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赠言;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学校知名专家学者、或来校检查指导工作的照片、题词与史料实物;学校不同时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综合办学水平的图表等,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学校艰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办学成就。
一、发端于燕山脚下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维新变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法令,明令设立京师大学堂。梁启超先生在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时就提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并提出了在京师大学堂下设“师范斋”的设想。然而,1900年京师大学堂因“庚子之乱”而被迫停办,设“师范斋”也被搁置。
1902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恢复京师大学堂并设立师范馆。1902年12月17日(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北京景山东马神庙(旧称四公主府)正式开学。这一天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庆纪念日;
1912年5月,改名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7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女高师合并,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7月,民国政府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二、辗转迁校 薪火承传(一)组建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师生历尽艰辛,撤离平津。在西安与同时前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开始了西北办学的艰苦历程。
(二)南迁陕西城固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陷,日军沿同蒲线南下,迅速占领临汾、侯马,直逼潼关,西安告急,学校被迫继续南迁。
1938年3月中旬,西安临时大学师生从西安乘火车到达宝鸡,徒步翻越巍峨秦岭,穿度险峻褒斜古道,3月底到达汉中城固。
(三)成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训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院校逐渐向西北陕甘一代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大云集了全国大批著名的学者教授,他们辗转于迁校之途,授业于茅草之室,汉中地区一时名师云集,学生众多,成为抗战大后方三大教育重地之一(昆明、重庆、汉中)。
(四)西北联合大学的“五朵金花”1938年7月,教育部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农学院被令迁往陕西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与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分别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1939年9月1日在城固独立设置。 至此,在西北联合大学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5个独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国立院校——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五朵金花”,奠定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三、迁甘的第一所国立大学1940年4月,国民政府鉴于城固地处偏僻,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教育部长陈立夫签署的“渝字1528号训令”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次西迁至兰州。
7月,甘肃省以临时参议会名义发电表示邀请:“贵院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海内飞声,比闻有奉令迁甘之议,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本会代表全甘民众,至表欢迎并愿切实赞助,盼早来临。”
1941年4月,李蒸赴兰州谋划校址及兰州分院建设事宜。在兰期间,李蒸聘请组建了29位兰州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 “兰州分院校舍建筑委员会。1941年10月1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正式成立。
1941年12月,首批150名学生在正式兰州开课。中央社《大公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三日开学,该院院长李蒸亲自主持一切。该院此次奉命在此设立分院,为国立大学迁甘之第一个。”
李蒸校长在校区选址上的战略家眼光:“第一,学校不能设在城内,在目前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空袭,而长远是为了避免城市的商业气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二,不能离城太远,也不能离城太近,最好是仿照北平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方式,离城10—15里之间;第三,交通要方便,最低限度能通汽车和人力车;第四,必须见到黄河,一则为风景问题,二则为吃水问题,万一用水发生恐慌,还可以到黄河去取水”。最终选定十里店附近为永久校址。
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校园在兰州建成。
四、西北庞大而完整的最高学府《西北日报》(兰州版)这样报道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上至研究所,下至小学幼儿园,无不俱备。从它的历史以及目前的规模看来,实在是西北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最高学府”。
1944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滑翔机训练班开班典礼
学校除原有的国文、英语、公民训育、史地、数学、理化、教育、家政、博物、体育实习和劳作专修科、先修班外,还有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五个专修科和劳作师资训练班与优良小教训练班。
李建勋先生所领导的师范研究所,培养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历史上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当时,西北师院附中的办学水平就已经非常高,1941年在全国中学会考中夺魁,受到教育部嘉奖。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为附中亲书牌匾“启迪有方”。
五、同气连枝的“姊妹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给迁往内地的高校师生莫大的鼓舞,他们迫切希望立即复员回乡,迁回旧址,谋划复校。
1946年初,在西北师范学院师生及社会各界支持呼吁下,教育部准许在北平原师大校址设立“北平师范学院”,任命西北师院体育系教授、系主任袁敦礼为院长,6月袁敦礼教授赴北平就任抗战胜利后的首任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西北师范学院则永久在兰州设置,由黎锦熙先生主持工作。西北师院部分教职员工和300多名学生随即转赴北平,进入北平师范学院工作和学习,大部分师生仍留在西北师范学院。
至此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这两个同根同源,“同气连枝”(常道直教授语)的高等师范院校并存,被当时社会各界誉为“姐妹学校”,在新中国走上了各自辉煌的发展道路。
2016-06-07 西北师大博物馆
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史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
西北师范大学校史是一部甘肃乃至西北教育的发展史,也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奋斗史。西北师范大学诞生于上世纪初晚清政府进行的一系列“废科举,办新学”教育改革的“新政”,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师范大学被迫西迁,组建西北联合大学,辗转于秦陇大地、植根于黄河岸边。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西北师范大学校史馆设有“百年历程”、“百年辉煌”两个基本陈列,收藏各类校史资料、图片及实物2000余件,专著、教材500多册(套)。展示了一批反映学校悠久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珍贵图片和资料:蒋介石、于右任、孙科、张治中、陈立夫等民国时期知名人士的题词;李蒸、黎锦熙、李建勋、袁敦礼、孔宪武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赠言;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学校知名专家学者、或来校检查指导工作的照片、题词与史料实物;学校不同时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综合办学水平的图表等,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学校艰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办学成就。
一、发端于燕山脚下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维新变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法令,明令设立京师大学堂。梁启超先生在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时就提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并提出了在京师大学堂下设“师范斋”的设想。然而,1900年京师大学堂因“庚子之乱”而被迫停办,设“师范斋”也被搁置。
1902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恢复京师大学堂并设立师范馆。1902年12月17日(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北京景山东马神庙(旧称四公主府)正式开学。这一天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庆纪念日;
1912年5月,改名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7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女高师合并,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7月,民国政府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二、辗转迁校 薪火承传(一)组建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师生历尽艰辛,撤离平津。在西安与同时前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开始了西北办学的艰苦历程。
(二)南迁陕西城固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陷,日军沿同蒲线南下,迅速占领临汾、侯马,直逼潼关,西安告急,学校被迫继续南迁。
1938年3月中旬,西安临时大学师生从西安乘火车到达宝鸡,徒步翻越巍峨秦岭,穿度险峻褒斜古道,3月底到达汉中城固。
(三)成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训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院校逐渐向西北陕甘一代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大云集了全国大批著名的学者教授,他们辗转于迁校之途,授业于茅草之室,汉中地区一时名师云集,学生众多,成为抗战大后方三大教育重地之一(昆明、重庆、汉中)。
(四)西北联合大学的“五朵金花”1938年7月,教育部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农学院被令迁往陕西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与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分别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1939年9月1日在城固独立设置。 至此,在西北联合大学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5个独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国立院校——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五朵金花”,奠定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三、迁甘的第一所国立大学1940年4月,国民政府鉴于城固地处偏僻,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教育部长陈立夫签署的“渝字1528号训令”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次西迁至兰州。
7月,甘肃省以临时参议会名义发电表示邀请:“贵院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海内飞声,比闻有奉令迁甘之议,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本会代表全甘民众,至表欢迎并愿切实赞助,盼早来临。”
1941年4月,李蒸赴兰州谋划校址及兰州分院建设事宜。在兰期间,李蒸聘请组建了29位兰州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 “兰州分院校舍建筑委员会。1941年10月1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正式成立。
1941年12月,首批150名学生在正式兰州开课。中央社《大公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三日开学,该院院长李蒸亲自主持一切。该院此次奉命在此设立分院,为国立大学迁甘之第一个。”
李蒸校长在校区选址上的战略家眼光:“第一,学校不能设在城内,在目前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空袭,而长远是为了避免城市的商业气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二,不能离城太远,也不能离城太近,最好是仿照北平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方式,离城10—15里之间;第三,交通要方便,最低限度能通汽车和人力车;第四,必须见到黄河,一则为风景问题,二则为吃水问题,万一用水发生恐慌,还可以到黄河去取水”。最终选定十里店附近为永久校址。
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校园在兰州建成。
四、西北庞大而完整的最高学府《西北日报》(兰州版)这样报道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上至研究所,下至小学幼儿园,无不俱备。从它的历史以及目前的规模看来,实在是西北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最高学府”。
1944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滑翔机训练班开班典礼
学校除原有的国文、英语、公民训育、史地、数学、理化、教育、家政、博物、体育实习和劳作专修科、先修班外,还有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五个专修科和劳作师资训练班与优良小教训练班。
李建勋先生所领导的师范研究所,培养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历史上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当时,西北师院附中的办学水平就已经非常高,1941年在全国中学会考中夺魁,受到教育部嘉奖。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为附中亲书牌匾“启迪有方”。
五、同气连枝的“姊妹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给迁往内地的高校师生莫大的鼓舞,他们迫切希望立即复员回乡,迁回旧址,谋划复校。
1946年初,在西北师范学院师生及社会各界支持呼吁下,教育部准许在北平原师大校址设立“北平师范学院”,任命西北师院体育系教授、系主任袁敦礼为院长,6月袁敦礼教授赴北平就任抗战胜利后的首任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西北师范学院则永久在兰州设置,由黎锦熙先生主持工作。西北师院部分教职员工和300多名学生随即转赴北平,进入北平师范学院工作和学习,大部分师生仍留在西北师范学院。
至此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这两个同根同源,“同气连枝”(常道直教授语)的高等师范院校并存,被当时社会各界誉为“姐妹学校”,在新中国走上了各自辉煌的发展道路。